紮根戈壁的“鐵腳板”
天山北麓,狂風卷起碎雪。中交一航局東方電氣木壘100萬千瓦科技創新實驗風場專案三標段施工現場,一座直徑22米的巨型基坑已然成型,這是風電場“紮根”地下的第一步。
作為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組成部分,東方電氣木壘100萬千瓦科技創新實驗風場專案是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重點工程,而三標段團隊面對的首個挑戰,就是被譽為“風機根基命脈”的錨栓籠安裝工程。
“內外圈各108根錨栓,整體安裝精度要求控制在正負2毫米以內。”專案經理段穩盼的聲音在曠野中傳得很遠。錨栓籠是風機基礎的核心部件,它將承載高達120米、重達300噸的風機,其安裝精度直接決定風機未來的穩定運轉。“共有立籠、澆注、灌漿三個控制節點。”二級主管高磊指向正在作業的施工現場。
原來,專案團隊創新採用了“三步控制法”,首次控制在錨栓籠就位時完成初調,第二次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即時監測位移,第三次則在灌漿時進行最終校正。“有些許偏差都會導致塔筒無法對接,每根錨栓的垂直度、頂標高都要逐一檢測。”高磊蹲下身說:“只要有一根錨栓出現偏差,未來百米高的塔筒就無法嚴絲合縫對接。”在他身後,測量團隊在對每根錨栓進行著第3次複測,確保錨栓籠在受力變化和灌漿過程中紋絲不動。
“最大的挑戰是保持穩定。”測量班長緊盯著儀器說道,“戈壁的風力和澆注的衝擊都是變數,我們必須動態監測,即時調整。”正是這套精細化控制流程,保障了68颱風機基礎錨栓籠張拉檢測全部合格,為風機樹立了堅實的“雙腳”。
更大的挑戰來自風機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澆注,893方混凝土的連續澆注,對混凝土的澆注速度、凝結時間的控制要求也極為苛刻,其“火候”掌控至關重要。
“就像廚師掌握火候,快一分則生,慢一分則老。”高磊指著澆注方案說,“我們從一期專案中總結了大量經驗,從人員配置、技術交底到應急準備,都做了針對性升級。”
為確保萬無一失,專案團隊在澆注前組織了專項培訓和技術交底。“我們不僅講規範,更講‘手感’,”高磊說。技術團隊將複雜的澆注規程拆解為通俗易懂的操作要點,確保每位工人都清楚澆注順序、振搗技巧和溫度臨界值。施工當天,三臺泵車同時作業,現場技術員全程旁站,嚴格把控每層澆注厚度與推進速度,精准控制振動棒的插入間距與振搗時間,保證每一方混凝土都達到最高密實度。
當第68颱風機基礎澆注完成,“成功了!”段穩盼在施工現場宣佈,“我們創造了整個風場標段的第一個基礎澆注、第一個風機基礎全部完成等多項第一,較施工計畫提前15天!”
朝陽躍出天山峰頂,戈壁灘的地底深處傳來的穩定脈搏,216根錨栓精准就位,893方混凝土凝結如石,靜靜等待百米風機的巍然屹立。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