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空“畫一個圓”
淩晨六點的戈壁灘,星辰尚未褪去,凜冽的寒風已經開始了它的晨間巡遊。藺宏剛裹緊工裝,抬頭望向已經矗立的六十颱風電機組,它們如同沉默的巨人,在晨曦微光中若隱若現。
今天,是第61颱風機風輪吊裝的日子。“藺哥,這麼早就來了?”安全員鄒龍也來到施工現場,搓著手問道。“最後一遍檢查吊具。”藺宏剛簡短回答,腳步不停地向堆場走去。
這是他參與中交一航局東方電氣木壘100萬千瓦科技創新實驗風場專案三標段的第6個月。作為三標段技術員,他熟悉每一颱風機的基礎澆築、塔筒吊裝、機艙就位過程。但風輪吊裝始終是最關鍵的環節,三片長達108米的葉片組成直徑222米的風輪,在百米高空與機艙精准對接,誤差不能超過毫米。
吊裝班組全員到位,藺宏剛開始逐項檢查。他撫過每一條吊裝吊帶,檢查吊鉤、卸扣、滑輪,尋找任何可能的磨損或損傷。“小王,重新系你的安全帽帶子。”“老李,檢查一下二號吊車。”“張師傅,吊帶位置再向輪轂中心移動5釐米。”他的指令簡潔明確,工人們們迅速執行。
總指揮發出起吊指令。900噸主吊車和130噸輔吊車同時發力,巨大的風輪緩緩離開組裝支架。藺宏剛站在最佳觀察位置,雙眼緊盯著風輪與吊具的連接點,手持對講機隨時準備喊話。風輪離地一米,暫停。全面檢查吊具受力情況。藺宏剛繞著風輪走了一圈,確認無誤後向總指揮豎起大拇指。“繼續起吊。”
最關鍵的“翻身”作業開始。兩臺吊車精密配合,使重達153噸的風輪由水準逐漸轉為垂直。這個過程中,力學狀態極為複雜,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藺宏剛的目光依然冷靜,儘管他的心跳已經加速。“風輪吊裝是大事,得盯著,不能移開視線,哪怕只是片刻。”風輪緩緩上升到指定位置,輔吊車解除載荷,溜尾吊具被拆卸。現在,整個風輪的重量完全由主吊車承擔,在百米高空微微擺動。“牽引組就位!”藺宏剛指揮著地面人員拉緊三條分別系在葉片尖端的牽引繩,以此控制風輪在空中旋轉的角度。
對接即將開始,主吊車緩緩提升風輪高度,與機艙主軸法蘭對接面逐漸對接,第一批螺栓順利插入。但藺宏剛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他迅速爬上機艙,開始驗收機艙與輪轂之間的螺栓力矩。120米高空,對講機裏傳來藺宏剛的聲音:“風輪對接完成,第一次驗收合格。”
藺宏剛站在機艙裏,手掌輕撫過輪轂外殼。透過艙門,他看見遠方的戈壁灘上,已經成排的風機正在徐徐轉動,緩慢而堅定地劃出一個完整的圓。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上一篇:紮根戈壁的“鐵腳板”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