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打通風電“毛細血管”

    2025-10-27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戈壁的狂風卷起砂石,拍打在褲腿劈啪作響。在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新疆木壘風電專案建設者的身後,第203基直徑0.6米,深達11米的樁孔已完成澆注——這是專案最後一個集電線路鐵塔基礎,也是集電線路優化方案的最後見證。

    新疆木壘,天山北麓,年均風速6.5m/s的風能寶地,卻也是凍土深度177cm、年有效施工窗口不足六個月的“硬骨頭”。風電集電線路,顧名思義,是在風電場中用於收集並傳輸風電機組所產生電能的線路。要想順利完成如“毛細血管”般複雜的集電線路施工,將散落戈壁的“能量源泉”串聯成“電流江河”,絕非易事。

    鐵塔作為輸電線路的支撐結構,按照傳統設計,203座鐵塔的基礎都需要採用大開挖形式。若採用大開挖基礎,每個基坑開挖土方量上百立方米,不僅成本上難以控制、工期不允許,更潛藏著坍塌的安全風險。“傳統大開挖看似‘簡單粗暴’,實則費時費力還危險。”專案技術負責人馬勇強沒有盲目地執行原設計,而是帶著地質資料及現場踏勘數據,主動敲開了設計院的大門。

    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論證……這片廣袤的戈壁灘,地形平坦開闊,不僅施工設備移動方便,鑽孔定位和施工還更容易,不會因為坡度影響精度。最關鍵的是戈壁地下水稀少,直接避免了挖孔中最常見的坍塌和排水問題。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一種更高效、更“苗條”的基礎方案成為可能:將大開挖形式改為使用挖孔技術,採用旋挖機進行鑽孔施工。

    傳統的大開挖像是給土地‘開膛剖肚’,而鑽孔施工是在指定位置‘垂直入刀’,一場戈壁灘的“微創手術”就此展開。數臺旋挖鑽機在地上鑽出一個又一個直徑僅60或80公分的“小孔”,又根據鐵塔型號不同,深度從最淺的4米到最深的11米,精准地嵌入大地深處,相比原方案,施工效率提高了近一半時間,大幅縮短了工期,成為鐵塔看不見的“根”,承擔起千鈞重擔。

    更大的挑戰出現在集電線路進站方案。原設計採用銅纜直埋方式,將電纜從遠處的終端塔一路敷設至升壓站。然而,初步估算就讓人心頭一沉:這段長達幾百米的銅纜,造價遠遠高於常規的架空導線,無論從經濟性還是施工可行性來看,都令人疑慮重重。

    “終端塔的位置為什麼一定要選在這?位置不能更近一點嗎?”馬勇強在一次內部討論中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他帶著團隊反復實地勘查,經過對比周邊風電場終端塔與升壓站的距離,他提出將終端塔位置變更至升壓站圍牆邊上,不僅減小施工難度,而且節約一大筆成本。

    這一提議起初遭遇諸多質疑:“終端塔位置與到升壓站圍牆內外安全間距不夠”“周邊風場的例子可靠?”會議上,不同意見此起彼伏,氣氛一時變得凝重。面對爭議,馬勇強重新繪製了塔位遷移後的路徑圖,整理出一份優化方案,找到業主溝通。業主的目光在新舊方案之間來回移動,原本嚴肅的表情漸漸緩和:“這個優化方案有據可依,就按你們的思路幹!”最終,業主採納了將終端塔移至升壓站圍牆旁的優化方案。
    如今,銀色的架空導線劃過天際,一座座新立的鐵塔整齊地矗立在曠野中,靜靜地紮根在這片曾經只有風與石對話的土地上。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