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移动新媒体

共工财经局:否认裁员40%后,喜马拉雅仍有难题待解

2023-12-02 来源:商业华观

在阿里否认裁员25000人没多久,裁员大锅又飞到了喜马拉雅头上。近日,有脉脉用户发帖称喜马拉雅将进行大规模裁员,比例高达40%。对此,喜马拉雅方面向媒体表示,消息不属实,所谓的“裁员”只是喜马拉雅进行了常规的组织升级和变革。此次升级和变革让喜马拉雅的战略和组织清晰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也更具活力。随后,脉脉相关帖子也被发布者自行删除。

这不是喜马拉雅第一次被裁员传闻困扰,自2022年三月份起,喜马拉雅就多次卷入裁员风波,不仅在“互联网茶水间”脉脉上负面爆料不断,知乎上现在还挂着名为《2022年喜马拉雅大裁员纪实》的热帖。另据企查查信息显示,2021年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缴纳社保的人员还有781名,到了2022年就只剩593人。

此次喜马拉雅再传裁员背后,不仅有目前互联网寒冬的大环境影响,更重要的是喜马拉雅3次IPO未果导致投资方撤资,公司现金流吃紧。

自2012年创立至今,在“耳朵经济”赛道上,踏着知识付费的风口,喜马拉雅获得过SIG海纳亚洲、小米科技、阅文集团、腾讯投资、高盛等机构的投资,估值最高的时候曾达到50亿美元。然而风光背后,喜马拉雅却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经调整年内亏损分别为7.48亿元、5.39亿元及7.59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超20亿元。一直到2022年第四季度,喜马拉雅才官宣实现了首次千万级的季度盈利。盈利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过大。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相关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5.2%、41.9%和44.9%,虽然2021年相关占比较2019年有所下降,但由于营收基本盘扩大,销售及营销开支也在增长,分别为12.18亿元、17.07亿元和26.3亿元。

如此烧钱模式下,喜马拉雅只能寻求上市补充弹药。然而,喜马拉雅三次冲击PO均以失败告终。雪上加霜的是,喜马拉雅还和上市前投资者签订了对赌协议。在协议中,喜马拉雅如未能在2022年6月前完成IPO的话,将会承担一系列后果。2019年5月,喜马拉雅公司出现多项工商变更,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而截至2021年末,喜马拉雅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45亿元,与此同时,流动负债达到21.90亿元。

事情在今年4月迎来转机,喜马拉雅新增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由约9416.95万人民币增至约9609.14万人民币。股权穿透图显示,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为上海市国资委旗下孙公司。但看东方仅持有2%的股权,对于喜马拉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

除了财务上的困顿,喜马拉雅在经营上也面临着版权之争。内容为王已成为各大音频平台的共识,然而内容争夺版权先行。企查查信息显示,喜马拉雅目前涉及487条司法诉讼,其中与知识产权纠纷相关的就有450条,喜马拉雅在这类案件中几乎都是被告,原告则包括腾讯音乐、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等。

时间已经走到2023年年尾,而这些屡屡传出的负面消息何尝不是喜马拉雅对前些年盲目自信的买单呢。

责任编辑:刘晓燕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共工新闻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共工新闻:XXX(署名)”,除与共工新闻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共工新闻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共工新闻(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共工新闻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共工新闻提意见:Vgong@vip.qq.com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