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到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作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被赋予了更明晰的方向与更深刻的内涵。

  新华网策划推出《金融价值观》系列宣传报道栏目,观察行业转型发展成果亮点,积极反映金融机构如何交出具有行业参考价值的答卷。

  金融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近一段时间,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从多角度谋划金融业支持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金融支持力度

  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5月,在中央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把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在地方层面,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江苏、河南、陕西、新疆、安徽等多个省份的金融部门相继发布与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指导性文件。

  行业层面,各金融机构正加快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人寿把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着力点,致力于在支持科技创新等工作中贡献更大力量。目前,已形成集团牵头统筹,各成员单位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不仅制定印发《中国人寿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等文件,同时还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支持,全方位满足科技型企业金融保险需求。

  2023年,中国人寿科技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87万亿元。截至2023年末,全集团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规模超3300亿元。

  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推出的“科创慧融”综合服务方案,通过“投资+信贷+结算”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攻坚核心技术。同时,广发银行在服务渠道上不仅推出“科技E贷”等线上化产品,还完善了“科信贷”等线下产品。截至2023年末,广发银行实现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近1890亿元。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添动力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表示,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环,对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险资具备市场最稀缺耐心资本、高能资本特性,能够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副总裁刘凡表示,中国人寿充分发挥险资基因优势、品种投资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助推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落地:出资约120亿元通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设立50亿元国寿科创基金,投资智能汽车、算法科技、先进制造、物联网等领域。

  据悉,中国人寿下一步将继续全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畅通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助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实现金融高效赋能科技创新

  据了解,中国人寿正加速通过数字技术将金融保险产品与特定场景紧密结合。例如,在提升“三农”领域风险保障、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方面,推出面向农民群体的农业保险等产品,利用数字化平台简化投保流程,扩大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等服务。

  此外,中国人寿积极探索“互联网+保险”服务新模式,支持“一站式”智能理赔。2023年,集团旗下寿险公司整体赔付时效0.38天,“理赔直付”服务赔付超727万件,“理赔预付”服务赔付近2.8万件;旗下财险公司平均每1.9秒完成一件赔案。

  “要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推动金融与新技术融合,把更多更好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现代化体系中来。”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中国人寿将加快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