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8日据川观新闻消息,中秋团圆,以月为媒、以诗会友。10月7日晚,由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共同主办的“彩池邀月·诗汇黄龙”2025黄龙中秋诗会暨颁奖典礼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举行。
今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黄龙作为四川打造世界级文旅地标群的核心一员,正以此次中秋诗会作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让更多人循着诗句而来,在彩池边读懂自然的诗行,于月光下寻见心中的远方。
当晚,国内诗坛名家、文旅界代表、获奖诗人等共同相聚在黄龙彩池映月、松涛伴风的自然胜境中,以“月照瑶池·自然之韵”“诗传古今·文旅之风”“锦绣山水·时代之音”三大篇章,开启一场诗歌与世界自然遗产“双向奔赴”的诗意之夜。
跨越山海 共赴文学之约
动情吟诵描绘黄龙四季风光的原创诗作,藏羌民俗表演点燃氛围,当晚诗与歌的汇聚,月与景的相拥,让在场者沉浸式感受“人在景中、诗在心中”的独特意境。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黄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钙华彩池,被誉为“人间瑶池”。这里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创作者们的澎湃诗性。据悉,本次诗会作品征集自6月20日征稿启动,短短三个月间,近2000份作品跨越山海奔赴这场文学之约。
活动现场,正式公布了本届诗会从全国2000多件投稿诗作中评选出的21件获奖作品。从地域来看,获奖者来自浙江、内蒙古、甘肃、湖北、山东、福建、安徽、陕西以及四川等地,他们中有的人多次来过黄龙,有的则因为一张照片多年来对黄龙一直心生向往。从作品主题来看,这些获奖作品主题丰富、立意多元,既有“经幡漫卷云烟”的空明禅境,也不乏“锅庄舞踩碎月光”的生动浪漫,以诗意笔触串联起黄龙的自然之美与文旅之韵,更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勾勒了诗歌与自然、诗歌与文旅融合的广阔图景。
活动现场,本次诗会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梁平对获奖作品进行专业点评中谈到,参赛诗歌以“黄龙”景区为着眼点,从地理意义延伸至人文价值,从自然风景拓展到自由想象,展现出丰富的创作维度。
“此次黄龙诗会中,众多诗人以‘自然一员’的视角书写黄龙,而非以‘旁观者’姿态描述,正是当下诗歌关注自然的最佳标志。”活动现场,受邀参与此次活动的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说。
“每一首诗,都是对黄龙的一次深情注解,共同汇聚成一条诗意盎然的文学溪流,静静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灵魂”。活动主办方代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纪委书记卓玛表示。
以诗为钥 探索文旅深融新路径
近年来,黄龙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了“旅游+非遗”“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观星”等诸多新尝试,此次中秋诗会,作为“旅游+诗歌”的一次生动实践,用诗歌为自然风景注入情感与灵魂,让更多人循着诗句的指引走进黄龙,在五彩池边读懂钙华沉积的亿万年“诗行”,于月光笼罩的木栈道上寻见心中向往的“远方”。
当晚活动上,还特别举行一场圆桌对话,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徐荣林、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鲁娟、成都市作协主席熊焱从不同视角聊聊“一首诗如何让黄龙被更多人看见”。
徐荣林用“大、高、全、丰、美”概括了黄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他介绍,黄龙自然景观与悠久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下一步将通过持续举办高质量诗会活动等举措持续放大效应,“欢迎更多诗人来黄龙采风创作,因为这里本身就是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
当晚的活动已落幕,但“彩池邀月·诗汇黄龙”的故事将持续延续,邀请更多人成为“锦绣天府”的见证者、“安逸四川”的传播者与黄龙之美的守护者。
共工新闻社综合据川观新闻消息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欣怡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