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移动新媒体

医齐播名医汇——专访成都龙泉驿兴忠诊所刘兴忠医生

2025-11-26 来源:医齐播

栏目介绍:《医齐播名医汇》是一档由齐铁雄老师担任总策划、资深媒体人参与记录的专注于著名医生采访的精品栏目,我们致力于搭建一座连接医患的坚实桥梁。在这里,我们深入探寻每一位医者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展现他们的专业素养、仁心仁术以及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忱,本期邀请到的是成都龙泉驿兴忠诊所的刘兴忠医生。

图为刘兴忠医生。香港共工社发

记者:刘老师,我看到您身后挂了很多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医术超凡赛华佗,尽心尽力为患者”,能看出您口碑较好。您当初是怎么走上从医这条路的,是家里有长辈引导,还是自己从小就有这个志向?另外,您曾在天津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后来又去广元职工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选择中西医结合的路线,是有特别的规划吗?

刘医生:我走上从医这条路,完全是源于内心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家里并没有从事医疗行业的长辈。小时候经常看到医生为邻里治病,缓解大家的病痛,那种救死扶伤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医生是一份特别崇高、有意义的职业。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人。

至于求学经历,我最初选择天津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是因为中医作为咱们中国的传统医学,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很多诊疗方法温和且有效,特别值得钻研。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单一的中医诊疗在某些急症或复杂病症的处理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临床医学能从更精准的病理分析、诊疗手段上提供补充,两者结合能为患者带来更全面、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所以后来我特意前往广元职工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系统掌握西医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就是希望能实现中西医融合,取长补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记者:您考虑得很周全。那您现在行医,是偏向全科还是有自己的特色诊疗方向?

刘老师:我现在以特色病诊疗为主,但也具备全科诊疗能力,内外妇儿的常见病症都能应对。之所以侧重特色病,是因为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我发现鼻炎、面瘫、骨伤骨病,以及肿瘤、结节的调理,这些病症的患者群体非常庞大,且很多患者在长期治疗中效果不佳,深受困扰。

比如鼻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面瘫患者则可能面临面部肌肉僵硬、口角歪斜等问题,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进食、说话等基本功能;骨伤骨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像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容易导致疼痛、行动不便,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而肿瘤和结节患者,在常规治疗后,需要长期的调理来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针对这些病症,我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所以逐渐将这些领域作为我的特色诊疗方向。

记者:这些病症确实给很多患者带来了困扰。您从医这么多年,有没有哪几个病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比如您擅长的骨伤骨病和面瘫治疗领域,能否具体分享一下?

刘医生:印象深刻的病例有很多,其中两个案例我至今记得很清楚。一个是骨伤骨病领域的,患者来自龙泉驿区山泉镇良丰1组的男性患者,当时他才近50岁。从家里到山泉镇车站有10多里路,因为腰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在区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连路都走不了。他的家庭条件不算好,妻子个子很小,却每天都要想办法带他看病。从家里到山泉镇车站,需要请人帮忙抬过去,到了车站再赶车来我的诊所,下车后他妻子还要吃力地把他背进诊所,这样的坚持一持续就是一个月。

我接诊后,结合他的病情,采用了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搭配中药调理,同时结合西医的抗炎、止痛药物,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我每天都会仔细观察他的恢复情况,调整诊疗方案。经过一个月的系统治疗,他的疼痛明显缓解,逐渐能够下床走路,后续恢复得越来越好,不仅能正常生活,还能挑担子去集市卖桃子。现在他已经80多岁,偶尔还会来我这里复查,身体状况一直很稳定。

另一个是面瘫领域的案例,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患上了面瘫,发病后很快出现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等症状。他之前在其他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采用了西医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但效果并不明显,面部功能没有得到改善。后来经人介绍找到我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继续用西医药物营养神经;另一方面通过中医针灸刺激面部穴位,促进神经恢复,同时搭配中药方剂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这个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治疗周期比普通面瘫患者长,前后花了20多天,但最终恢复得很彻底,面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他和家人都非常感激,后来还特意送了一面锦旗过来。

记者:能攻克这些难题,离不开您多年的积累。您觉得在从医路上,对您帮助最大的是谁,是带教老师、家人,还是患者的鼓励?另外,从医之路不易,陪伴家人的时间肯定很少,您家人会不会有怨言?

刘医生:在我的从医路上,带教老师、家人和患者的支持,缺一不可,都是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我的带教老师不仅教会我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还教会我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患者负责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家人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刚开始从医的时候,我经常需要加班接诊患者,有时候深夜还要处理急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少,家人确实有过不理解,甚至偶尔会有怨言。但随着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我的治疗下恢复健康,看到患者和家属感激的眼神,他们逐渐理解了我的工作,也开始主动支持我。比如有时候我加班到很晚,家人会提前做好饭菜等我回家;遇到患者需要上门诊疗,家人也会帮忙安排好家里的事情,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还有患者的鼓励,对我来说也至关重要。每当看到患者在我的治疗下病情好转,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些患者康复后,还会主动介绍身边有需要的人来我这里就诊,这份信任和认可,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职业的价值,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医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记者:家人的理解很重要。作为中西医结合的资深医师,您对想学中医的后辈有什么建议?

刘医生:我想对想学中医的后辈说,中医是咱们中国的国宝,蕴含着千年的智慧,值得大家静下心来认真钻研。学习中医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方剂、针灸等知识,还要多参与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中医是慢郎中”的说法,我并不认同。中医的诊疗效果快慢,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症。如果能精准判断患者的病情,对症用药,很多病症都能快速见效,比如普通的感冒、咳嗽,或者一些急性疼痛,中医调理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当然,中医也有注重长效调理的特点,比如慢性疾病、身体机能的恢复等,可能需要一定的周期,但这并不是“慢”,而是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另外,中医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现在很多中医从业者都会结合西医的优势,实现中西医融合,这样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病症。希望后辈们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能了解西医的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诊疗思路,让传统中医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患者。

个人简介:刘兴忠,男,1964年出生,四川盐亭人,中医主治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广元职工医学院临床专业。擅长鼻炎,面瘫,骨伤骨病,反复咳嗽,肿瘤结节调理等疾病的治疗。成都市龙泉驿区民营医疗机构(诊所)协会第一届常务副会长,第二届和现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主任,成都市龙泉驿区医学会理事会理事,成都龙泉驿兴忠诊所所长。

文章来源:医齐播名医汇

注:本栏目内容为医生真实口述,代表其个人看法,不作为诊疗依据。


 

责任编辑:孙业腾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