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科技赋能筑通途 创新攻坚结硕果

    2025-11-19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2025年,中交一航局清花高速TJ6标即将迎来收官,为这条连接清远与广州花都的新动脉注入强劲动能。回顾三年建设历程,项目部自进场之初便将“四新”技术推广应用与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累计自主研发获批7项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构建起覆盖预制箱梁全流程的技术创新体系,用科技力量为工程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清花高速作为广东省“十四五”重大交通工程,是推进广清一体化的关键纽带。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清花高速3号预制梁场需预制箱梁4792片,是全线规模最大的梁场,具有制梁数量大、梁型种类多、结构复杂、施工工期短的特点。

    锚定施工痛点,专利矩阵破局。预制箱梁作为项目部施工重点任务,其施工品质直接决定整体工程质量。三年来,项目部以“四新”技术推广为抓手,组织技术团队扎根施工一线,围绕“提质、增效、安全、绿色”目标开展系统性攻关,逐步构建起从钢筋加工到成品转运的全流程创新体系,多项技术突破填补了传统施工的短板。

    在预制箱梁生产环节,针对传统工艺精度低、效率差的痛点,项目部引入标准化施工理念,研发“一种预制梁钢筋加工安装标准化胎架”,通过新设备与新工艺结合,将钢筋定位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加工效率提升30%,摒弃了“凭经验调整、靠人工校准”的传统模式。随后跟进研发的“预制箱梁端部防崩角及漏浆端模板”等两项专利,通过模板结构与张拉机制的工艺革新,将箱梁端部崩角率始终控制在可控范围,漏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混凝土外观质量实现“镜面效果”,这一系列创新成果均在施工中快速落地应用。

    养护环节的技术突破成为提速增效的关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结合工期节点要求,研发发明专利“一种预制箱梁蒸汽养护施工装置及其施工工艺”,创新采用智能温控系统与立体蒸汽循环新技术,实现养护温度±1℃精准控制,将箱梁养护周期缩短至24小时,混凝土强度达标率提升至100%。配套研发的“可移动式箱梁养护架”则突破固定设施限制,适配多规格箱梁养护需求,养护覆盖率达100%,有效支撑了施工的进度要求。

    针对成品梁转运这一高风险环节,项目部在建设初期便成立专项攻关小组,最终研发的“一种成品梁转运防护装置”通过多重限位加固与缓冲设计,彻底化解了曲线转运和坡道运输的倾覆风险,三年间成品梁转运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而“一种轨道交叉小节段可移动钢轨”专利,则通过设备革新解决了预制场内轨道交叉作业调度难题,使运梁车通行效率提升40%,为多工序平行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果转化落地,质效双升显担当。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工程实践的提质增效上。三年建设期间,项目部7项专利技术全部实现100%转化应用,从预制箱梁批量生产到顺利架设,技术创新全程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四新”技术与专利成果的集成应用,标段预制箱梁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施工成本、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不仅顺利完成全部预制任务,更以优质的质量获得业主、监理等单位的一致认可。

    三年来技术团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每个专利研发都源自施工中的真实需求,而“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则为创新攻关提供了清晰路径。建设期间,项目部常态化开展技术交流、实操培训等活动,让一线施工人员成为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了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

    正是在这种“源于实践、反哺现场”的创新机制驱动下,项目部逐步构建起技术研发与施工需求的闭环通道。技术团队以工况难题为出发点,精准定位痛点,确保每一项专利都具备强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依托标准化推广流程,“四新”成果在不同班组、工序间高效复制,大幅缩短技术磨合期。一线人员在参与中提升技能,在应用中反馈优化建议,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协同联动模式,不仅夯实了工程质量根基,更显著提升了团队整体技术水平,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图文/袁世龙)

    作者:袁世龙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