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太高速的晨光里,书写年轻管理者的成长答卷
2024年7月,还差2月才满22岁的樊鹏博背着装着专业课本与笔记本的行囊,踏入中交一航局兰太高速四标项目部。彼时的他,带着校园里的理论知识,成为工程部一名现场管理工程师;如今一年多过去,从钢箱梁施工现场的协调统筹,到综合办的人力台账梳理,再到计合部的合同管理,这位02年出生的年轻管理者,在项目的各个岗位上,用扎实的行动勾勒出成长的轨迹。
初到工程部,樊鹏博负责钢箱梁与盖板涵洞的现场管理。7月的豫东骄阳似火,十几米高的钢箱梁作业平台上,地表温度常超40℃,他每天戴着安全帽、拿着施工图纸,对照规范逐点核对焊接质量,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却从不停下脚步。“小樊,今天箱梁焊接得盯着电流参数,可不能马虎。”师傅的提醒,他记在笔记本上,也刻在心里——他知道,现场管理不是“看热闹”,而是要把图纸上的要求落到每一道工序里。
2024年8月的一场连续大雨,给盖板涵洞施工出了难题。泥泞的便道让混凝土搅拌车寸步难行,搅拌站那边打来电话:“路太滑,我们不敢发车,万一出问题咋整?”电话这头的樊鹏博急得额头冒汗,却没乱了阵脚。他跑到现场,看着陷在泥里的车轮,立刻招呼工人师傅:“咱先把便道表面的淤泥清到两侧,再垫上碎石,车就能稳着过了!”工人们跟着他的节奏动起来,铁锹与铁铲的碰撞声里,一条临时通道渐渐成型。他再给搅拌站回电:“师傅,通道清好了,您放心发车,我们在路口等着引导!”当搅拌车缓缓驶进现场,混凝土顺利浇筑时,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心里踏实极了——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协调解决现场难题,也懂了“管理”二字,是要带着大家一起找到办法。
2024年10月,项目根据培养安排,将樊鹏博调至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力、党风廉政与后勤工作。从“盯现场”到“管台账”,全新的领域让他有些手忙脚乱。第一次做工资计提时,他误将两个科目混淆,导致人工成本表出现差额,攥着调账说明找项目经理签字时,他紧张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没想到经理接过说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小樊,新人刚接触这些,难免出错。你主动来承认,这点就很好,下次把易错点记在便利贴上,核对时多过一遍,就不会出问题了。”这番话,他记在了笔记本的扉页。后来每次处理工资表,他都会把易错点列出来,逐行核对,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确保每个数据准确——年底统计员工收入台账时,他连续一周逐人确认,收到大家回复的“没问题”时,他觉得熬夜的疲惫都化作了踏实。
在综合办的8个月里,他不仅把考勤、培训等人力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总想着“多走一步”。培训报名时,他逐一提醒符合条件的同事:“张哥,一建培训报名快截止了,材料我帮你整理好了,记得核对信息”“升哥,你的职称评审材料还差一份证明,我帮你问了,明天就能补好”。同事们常说:“小樊虽然年轻,却比谁都细心。”他只是笑:“这些事关系到大家的发展,可不能马虎。”
2025年7月,樊鹏博又迎来新挑战——调任计合部从事合同管理。面对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他拿出在工程部啃图纸的劲头,每天跟着部门前辈学习:“前辈,这份分包合同里的工程量清单,是不是要和施工图纸再对一遍?”前辈指着范本耐心讲解:“对,关键是把量算准,避免后续争议。你先从简单的入手,不清楚的随时问。”他把每一次提问都记在笔记本上,从梳理合同台账到对接分包核对工程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学。
如今的樊鹏博,刚满23岁,笔记本已经写满了两本,里面有现场协调的心得,有人力工作的易错点,也有合同管理的疑问与解答。从钢箱梁的晨光到办公室的灯火,从跟着前辈学习到独立处理事务,他的成长里,藏着项目对年轻员工的悉心培养,也藏着一名普通一线管理者的踏实与认真。“在这儿的每一个岗位,都像一堂课,教会我怎么把事做好。”樊鹏博说,未来他还要继续跟着前辈学,在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为项目履约、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图文/吴鹏飞)

作者:吴鹏飞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