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戈壁新風”破局記

    2025-10-27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蒼茫戈壁,曠野無聲。在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遼闊土地上,巨型風機基礎巍然矗立,吊裝機械臂展如虹,運輸車輛穿梭不息。這片曾經的荒原,正因綠色能源的建設熱潮煥發新生。

    然而,專案建設並非一帆風順。對首次進入風電領域的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木壘專案團隊而言,每一項挑戰都是陌生的課題。傳統風電專案常以“一個基坑多少錢”“一公里道路多少錢”的粗獷式商務模式運作,這讓初次涉足風電領域的專案團隊倍感壓力。

    “我們不能走老路。”專案商務經理王歡堅定地說:“必須摸清每一個成本的細節。”精細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徹底剖析成本構成。沒有歷史數據,就從頭摸排,從道路施工到風機基礎到集電線路敷設,從基坑開挖到混凝土澆築,必須將每一工序所需的主材型號、材料數量、設備人工投入都錄入表格中。

    “我們不僅要知道澆築一個基礎需要多少混凝土,還要知道需要多少範本、多少人工、多少機械,甚至連需要多少墊塊都要計算清楚” 。歷時數月,一份覆蓋全工序的《專案部級分包成本指導價》終於出爐。

     首戰告捷,修建便道是專案團隊的當務之急,可戈壁灘生態脆弱,表層土質鬆軟,傳統施工道路採用“開挖、外棄、回填”的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成本高,還容易造成大量揚塵和水土流失。專案團隊在考察周邊風電場時發現,一味外棄土方既浪費資源,又破壞環境。

    “能不能不棄土?”一場關於施工工藝的大討論在專案部中展開。王歡算了一筆賬:“如果採用傳統工藝,我們需要外棄27萬方土,然後再外購27萬方土進行回填。”專案團隊提出原狀土翻挖、處理、壓實的施工工藝,不僅大幅降本增效,更極大程度避免了環水保問題。

    專案決定採用“翻挖”工藝,如今,專案現場已不見滾滾塵土和棄土車隊,只有平整堅實的施工道路向著風機組裝場一路延伸。

    道路修好了,但新的挑戰仍在出現。木壘二期工程是專案團隊首次承擔風機吊裝任務,面臨的幾乎是“一窮二白”的局面。王歡回憶道:“當時我們連最基本的吊裝施工方案都要從頭開始編制,更別說找到合適的施工隊伍了。”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專案組織了一個調研小組,開始了“上山尋寶”之旅。每到一處吊裝作業點,團隊就立即展開“現場學習”,用手機拍攝整個吊裝過程,記錄每個環節的時間節點,詳細詢問操作人員技術要點,收集吊裝資源。“我們最常問的問題是‘這個環節最難的是什麼’‘需要特別注意哪些安全事項’‘機械配置有什麼講究’”。

    一次次詢問、一遍遍記錄,他們不僅摸清了機械配置、人員組織、工藝要點,還收集到了7家吊裝資源。專案團隊同時聯繫東方電氣業主、監理單位和其他參建方,繼續擴大“資源池”。最終,成功篩選出12傢俱備實力的吊裝隊伍並納入公司分包商庫,並通過嚴格的招標程式確定了2支合作隊伍。“現在這兩支隊伍不僅技術過硬,而且完全認同我們的管理理念,成了我們可靠的合作夥伴。”王歡表示。

    “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從風電領域的‘門外漢’變成了‘內行人’,並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專案經理段穩盼在專案總結會上這樣說道。

    如今,100萬千瓦風電場正漸次崛起,葉片劃過長風,電流匯入電網,清潔能源流向千家萬戶,更吹出一股敢於破局、精細務實的新風。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