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镛一号星”运行的第三年,您走了。

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尝试的微重力化学工程应用研究——首颗微重力化工实验卫星以您的名字命名,正是对您在化学工程领域卓著成就的肯定,在艰难时刻投身祖国的敬意。

您是我国湿法冶金技艺的开创者。从古至今,炼铁冶金和烈火总是紧密相联,而您是这一认知的终结者。您在冶金技术上另辟蹊径,结合我国矿产实际情况,发明湿法冶金方法处理我国难选金属矿。您将现代化学的手法与冶金相结合,使得我国冶金效率大大提高,中国的冶金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您是我国绿色化工冶金最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最早提出要加快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创立中科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9年8月,您离开了我们。在悼念的网站上,发来唁电的人们跨越各个行业、各个级别以及各个年代。最感人的是学生们回忆与您相处的点点滴滴,您为他们改过的论文,您教过的英语,您与他们谈论过的人生,甚至您曾经与他们分享过的零食和巧克力,有的已经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学生们却至今仍能记得清晰。

20世纪50年代,您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但是最终您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您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我国科研的中坚力量。您的言行一直都在深深影响着他们。

您曾说,“我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我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实践自己的诺言!”如今,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