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优秀的孩子是逼出来的

——孩子与家庭教育

文/蒙建连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孩子的优秀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显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他们的语言学习、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乃至成年后的事业追求、价值取向、责任担当等等,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

闲暇之余,我便电话与邦合兄弟聊起我们的家事、孩事、天下事。我与他不见面已十多年了。第一次见他是在2002年马长白先生到他学校开展跨省助学扶贫“一帮一、手拉手”活动。那时,他才是刚刚当代课老师几年,他的大女儿才开始上学。第二次见面,是在2006年9月,他来到板升乡弄雷校点做代课老师。谈到他在板升代课,真的有点悲凉感。板升——那是大化的大西北啊!离大化县城近130公里,而离他老家(雅尤乡)也是100余公里。新的老师都不愿意报板升边远的教学校点。而代课老师月薪仅三百来元,生活的拮据和事业的无耐就可想而知了。2009年9月,他返回家乡继续做代课老师后,我们就一直没见面了。十多年来,他的事业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013年,他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我只是在电话里给他衷心的问候和祝福。 

他的教育事业起点于老家附近校点,曾到过七百弄的弄兰小学,也曾到过板升弄雷小学校点,又返回到家乡的弄部小学、盘兔村完小、尤齐村完小任教。这二十多年的代课生涯,风光的岁月,炼就他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职守,关爱学生,矢志不渝地追求事业的品格情操。他的这些职业道德无不深深烙印在他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他的这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形象,无时不在鞭策着他孩子们去拼搏、去奋发、去追求高尚的事业。

可以说,他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他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过程,就见证了他营造的家庭氛围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他的大女:蒙芳妙,从镇西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化大高录取。高考时,又以超人的分数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在华东师大考取研究生学位后,南宁市三中正式录取为公办教师。目前,她正在向新的目标——北京大学博士生挑战、冲刺,一路所向披靡,令人景仰。

二子:蒙润东,从都安高中毕业后,考取广西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贵港扬祥公司亲自去校挑选,现从事设计工作。

两个小孩子用学业和事业,填补了父母亲一生的空白。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正是父母亲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优良的家风在逼着一路前行。

我是在三十几岁时,在离开教堂十三年后,又重新背起书包参加高等自学考试的读书郎。做过农民,当过工人,在农村庄稼草根下自学,在矿山煤海深处里读书。从泥巴裹腿的农民到隆道挖煤的工人;从代课老师最终走到今天的教坛主人。经过风风雨雨、尝过酸甜苦辣,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中,一路豪歌写风流。

《致连兄一诗》

文/蒙邦合

三十几岁

草丛中弹琴       

多少鄙夷       

尽抛云外九霄       

寒窗苦读       

文凭争髙下       

暑往寒来       

始终却如一       

一鸣惊人       

问苍天例如几许       

辛勤耕耘       

桃李满天下       

一如既往       

壮志永久衰       

满腹经纶       

后世留芳名       

民族之魂       

擎天大树定为宿

这正是我的人生写照。

我坎坷的经历给孩子们巨大的激发和鼓舞,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我经常教育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文化才能造就人生。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说做不到。而是应该做得比别人更好,更优秀。”

我的孩子们就是这样朝着改变命运、造就人生的目标去攀登书山,遨游学海。

我的叔公蒙朝吉(七百弄乡弄京村三联屯人),在桂西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弄棉小学任教。而后,他从小学老师逐步迁升,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是一名瑶族布努语言研究专家。他和叔母长期两地分居,他们以优秀的家教家风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孩子,在穷山僻壤艰苦的环境中,养育出一家优秀的子女。

大女蒙凤姣,1979年,毕业于都安瑶中。1986年,在北京她边打工,边读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于1995年9月,在三个竞聘考一个专业中,她以第一名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二女蒙艳芳,1987年9月考入河池市重点高中。199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民族学院物理系本科班。1995年9月,到北京市朝阳区任中学物理教员。

三女蒙凤梅,高中毕业后,1996年9月,考入国际关系学办的成年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保险行业工作。

四女蒙春灵,1993年9月,在北京万泉河小学,以全年级第一名考上了北京市重点学校101中学。1999年髙考后,考上了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毕业参加工作。

2004年9月1日,《河池日报》在“青春风采”栏目报道了她们的事迹,被誉为“瑶家四朵金花”。
 

真是穷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蒙思球就是最典型的一个。蒙思球同学读初中时,是马长白先生开展跨省扶贫助学“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的受助人之一。他父母亲长期疾病缠身,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摆脱困境,他把压力化为动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化第一高级中学。在大高就读的三年中,他一直以较好的成绩拿下学校的奖学金。有一次假期补课,由于没有钱交补课费,他就向辅导老师申请当旁听生,他的真诚和求知的欲望感动了所有人,终于得到老师的同情,获得了补课的机会。高三的时候,他父亲不幸病逝,母亲病床不起,幼小的他独自到兄弟亲戚家求助借钱和借髙利贷来办理父亲的丧事。在大学期间,母亲病在家无人照料,大二时,他就把母亲带到学校去,一边读书一边护理母亲治病。本科毕业后,他被某一公司聘为经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蒙思球就是这样,用幼稚的双肩,过早地承担了一个家庭的重任。用无瑕的心灵在学业、事业和孝敬父母的抉择上,选择了孝为先,为世人撑起了一面令人景仰的旗帜!

艰苦磨难,玉汝于成。父母的榜样是巨大的无形动力,逆境更能催人奋进。这种“逼”,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努力的合力作用,是来自内心的价值取向、追求上进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来自内心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所以说,优秀的孩子是逼出来的!

 

小时侯,听老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兄弟黑夜去偷东西,被发现后,村民点起火把扛着木棍、铁锹、月刮,从四面八方追过来。他们两人拖着担子落荒逃命。不幸的是,老兄被掉进了一兜好大的刺竹根里去,动弹都不得。老弟急中生智说:“你静静呆在刺竹兜里,莫闹。我拿东西到坳口后想办法救你!”在刺竹兜中的老兄只好照办。

当众人追不见踪影后刚回到家,又听到半山腰坳口有人高喊:“强盗在刺竹兜里哦……强盗在刺竹兜里哦……”于是,人们又从四面八方点举火把、扛起木柄、锄头包抄过来。这下真的是不了得!求生的欲望迫使掉进刺竹兜中的老兄,不顾一切地反复左冲右撞、前踢后蹬,上弹下跳。最终从刺竹兜里弹了跳出来。

他皮开肉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坳口,哭笑不得,累倒在地上,差点断气。看到从绝境中检得一条命回来的老兄,老弟十分高兴地说:“没我救你,你就完蛋了!” “来了就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为了改变命运,我们也就是这样去学知识、去求文化,去教化孩子,并和孩子们一起,在充满尖刺的刺竹中,左冲右撞,前踢后蹬,皮开肉绽,才有了今天的希望。  

这希望,是逼出来的!它来自内心的忧患意识;来自内心的上进追求,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意识;来自内心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光荣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堂;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重在言传身教,重在父母的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在孩子的心灵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巨大的动力,启迪、激励孩子们抵砺奋进,向善、向上发展。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成功,就没有成就。孩子的优秀是逼出来的!
 



 

(编辑:蒙仕荣 席野蓦 值班审核:蓝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