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赵云)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法学会会员实践班”经过1年来的精雕细琢、潜心培育,成果显著,创新“一专四能”即“信念专”、“视野能”、“语言能”、“专业能”、“实践能”的五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班”模式紧紧以“精准化、接地气、有活力”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培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政治素质的“信念专”法学会会员。期间培养创新10余种理论学习方式,例如:建成疫情防控临时学习课堂、开展“红色经典”学习、青年会员党课直播,精准进行党建引领,确保会员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有效加强。信念教育接地气,学践初心有活力。通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团组织生活、警务实践课堂、廉政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会员参与率达87.9%。

  “实践班”模式坚持“团建视野、爱国情怀”的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培养“视野能”的青年法治人才。深化细化“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永昌佳苑社区专门开设“城市搬迁文化与法律制度”的宣讲阵地,在工业园区企业打造“平安港湾”将法学会会员履职与“平安港湾”建设相结合,构建“超跨式”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平台;同时“1+X”的基层法律顾问配备体制,使部分会员进入社区一线就养成学术敏感,培育“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良好风气,在视野上“善假于物,登高望远”。

  “实践班”模式坚持“语言能”将政府语言与群众语言相结合,法学会会员们需要精通政府语言,能够与社会、街道、社会团体等进行有效沟通,这样才能助力政府部门更好的开展服务项目。也需掌握群众语言要扎根基层,需要和当地服务对象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倾听到他们的心声。服务对象受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表达出来的话语常常是零散的、感性的,有时难以被有关部门所重视和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志愿者们进行梳理和总结,将群众的语言上升到有逻辑、讲理性的话语层面,并充分结合各项政策法规,为服务对象争取有利的政府资源。

  “实践班”模式夯实专业之基石,训赛竞赛齐发力。“实践班”在学好相关党建课程的同时,特色开设了法治、民族团结等8个方面的具体课程,夯基础。会员通过各类创新工作、重点项目和各类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2022年11月政法委会员代表,以围绕“三个真解决”助推“政法党建联盟”书记项目落地见效为汇报题目,获得了乌达区书记项目竞赛的一等奖。

  “实践班”模式注重法治服务实务培养和实习实训能力提升,培养精通基层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方面的“实践能”法治人才,开设相关专项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地培养会员实务技能,掌握法治服务技能。通过实习实训强实践,“巧把金针度与人”,此次全区年轻干部“比武竞赛”中,部分优秀会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部分会员也被组织提拔任用、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