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科创板上市以来,事关中芯国际,似乎每次都是利空。

8月10日,中芯国际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第二季度,中芯国际销售收入15.6亿美元,同比下降18%;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4.03亿美元,同比下降21.7%;毛利率20.3%,同比下降19.1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78.3%,同比下降18.8个百分点。

如果不看环比数据,相信会有一波投资人哭晕在厕所。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十分应景的走势:

中芯国际1.png 

国产芯片“希望之光”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较早进入集成电路晶圆代工领域的企业。其目前是国内第一家提供0.18/0.15微米、0.13/0.11微米、90纳米、65/55纳米、45/40纳米、28纳米以及14纳米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特别是2019年14纳米制程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务的量产,缩小了与行业巨头的差距。

当前,中芯国际的工艺平台包含先进逻辑平台、成熟逻辑平台以及特殊工艺平台。其中,特殊工艺平台主要用于生产电源、DDIC、射频工艺技术、物联网应用平台等专用领域的产品。先进逻辑平台主要用于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等专用领域。而成熟逻辑平台则生产应用于手机基带和应用处理器、游戏、汽车、平板电脑、射频等领域的产品,产品包含28nm、40nm、65/55nm等尺寸。

1691740082503965.jpg

今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处于下行周期,台积电、三星、格芯、联电等头部企业的半导体业务收入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中芯国际也难以独善其身。

2023年第二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15.6亿美元,同比下滑18%,环比增长6.7%;净利润4.02亿美元,同比下滑21.7%,环比大增74.3%;同期毛利率20.3%,同比下滑19.1个百分点,环比下滑0.5个百分点。

按产品应用分类,来自智能手机、物联网、消费电子、其他产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6.8%、11.9%、26.5%、34.8%,其中,智能手机收入占比环比提升3.3个百分点,物联网收入占比环比下降4.7个百分点。按产品尺寸分类,来自于8英寸晶圆、12英寸晶圆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5.3%、74.7%。

此外,随着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化进程加速,公司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收入占比不断提升,从2017年的45.4%提升至2022年的73.2%,平均每年提升5.4%。第二季度,中芯国际来自中国区的收入占比79.6%,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晶圆代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因为先进制程不但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还需要持续的巨额资本性支出。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晶圆厂,中芯国际承载着内地追赶先进芯片制程的期望。

2022年,中芯国际研发费用达49.53亿,同比增长20.2%;研发团队扩充至2326人,同比增长32.31%,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0.8%。随着制程的提升,代工厂的资本支出中枢不断提升。中芯国际资本性支出从2017年的158亿元增长到了20 22年的422亿元,CAGR为15%。

全球视角来看,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是全球芯片制造领先厂商,已实现10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量产,台积电于22Q4宣布3nm工艺制程量产。中芯国际自2019年宣布量产14nm后,加快进行14nm以下先进制程研发,但受先进设备及人才流通等方面的阻力,加之自身技术积累和海外大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最先进工艺与台积电的差距并未缩小。

据市场调研机构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全球第五大的晶圆代工厂,市场份额为5.3%。前四大厂商分别为台积电、三星、格芯、联电,份额分别为60.1%、12.4%、6.6%、6.4%。

 1691739914137472.png

外有“强敌”,内有“宫斗”

当地时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设立新的对外投资审查程序,限制美国投资中国量子计算、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

该行政令确立了针对美国主体对外投资活动的安全审查机制,宣称旨在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不过,结合美国自去年出台对华先进半导体与芯片制造设备出口限制措施后的一系列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举措,其真实意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评论称,美国此举是“打着‘去风险’的幌子在投资领域搞‘脱钩断链’”,不仅将影响中美两国的企业与投资者正常的经营决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将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

早在2019年,美国政府就试图限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极具针对性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先进制造等薄弱环节展开技术封锁和围剿,试图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孤立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之外。

1691739925603017.png 

中芯国际首当其冲。2020年12月18日,美商务部宣布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享受华为同等待遇后,中芯国际所有高中端芯片制造设备进口都要经过美商务部审批。高端设备断供始终是悬在中芯国际脑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除此之外,如何稳住人心,解决人事上的问题,也是中芯国际发展道路上的当务之急。近年来,中芯国际在高级管理人才引入上大手笔不断,但却始终无法解决留人的问题。

就在一个月前,中芯国际迎来重大人事变动。7月17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委任刘训峰为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自当日起生效。高永岗因工作调整,届时将辞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同日,中芯国际更新董事会名单,显示董事会规模缩减至8人。其中,执行董事仅剩下刘训峰一人,此外还有3名非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据统计,从2000年成立至今,中芯国际23年来已经更换了7任董事长。从公司创始人及首任董事长张汝京,到王阳元、江上舟、张文义,再到后来的周子学、高永岗以及最新继任者刘训峰。

与此同时,公司股东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截至2022年年底,港股流通股约占公司总股本53.19%,大唐控股、鑫芯投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分别持有公司14.11%、7.8%和1.61%股份。

一系列频繁的人事调整以及实控人的缺乏,也引发不少投资人对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1691739935392781.png 

展望第三季度,中芯国际预计收入将环比增长3%至5%,毛利率介于18%至20%。中芯国际表示,三季度出货量将继续上升,同时折旧也将持续增加。预计下半年公司销售收入好于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