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任宝亭——太行山里,别样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3-09-26 来源:

文/任宝亭

乡愁,是对家乡的思念。乡愁,是枚寄往家里的邮票,是张通向乡里的车票,是片老屋上空的彩云。乡愁,是对幼时生活、生长的回忆,是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留恋。

有一位老人心心念念的却是他工作和生活了大半生的那个地方。“日暮乡关何处是”?漂泊一生,哪里是自己的家乡?年逾八旬的他,就把那个工作和生活了大半生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家乡。“日久他乡是故乡”,唐人黄峭的诗句正契合老人此刻的心理,这里不是他的家乡,却胜过他的家乡。

他从而立之年来到这里,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火红的青春岁月在此度过,直到年老退休之后才离开这里,回到大城市居住。

回到的这个大城市,正是他当年的出发地——天津。那时只有30岁的他,作为天津红旗机床修理厂一名职工,随同全厂集体转移,从天津乘火车到达千里之外的太行山,在一个小车站下车,奔向那座神秘的钢铁厂。

那时所谓的钢铁厂还是荒山野岭,悬崖峭壁,平整点的地块上还是庄稼葱绿,果树浓阴。工厂的正式名字也不叫什么钢铁厂,而叫做6985工程指挥部,这个名字的数字,起源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这一项目的日子,1969年8月5日正式签署了这一项三线建设工程文件。

6985,是千里之外的天津市的飞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但管辖者却是天津市,它除了炼铁、炼钢,还有矿山、轧钢、自备电厂、中小学、医院等,可谓配套齐全,规模巨大。6985工程建设指挥部第一任指挥长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成的长子、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杨拯民,可见此工程的份量和地位的不同凡响。

刚到那里时,从全国各地调集来数万人的队伍进行大会战,除了专业施工队伍外,还有天津四个企业和医院的整体搬迁,数千名天津知青,成建制转业的复原军人,邯郸地区各县的战备团(民工队伍)等,真是人山人海,喧闹鼎沸。原本寂寞僻静的涉县更乐村,一时间成了全县、全省、全天津,乃至全国的关注点。

他们分散住在农民家里,还有那些荆笆、油毡和砖头搭成的“干打垒”,每天的工作就是起高垫低,劈丘填坑,大伙儿抡着镐头,推着排子车,多装快跑,人拉肩扛,实现三通一平。那是人海战术,靠的是体力,“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那时干一天,下班后有的还得步行十来里路,到附近的民房或“干打垒”里去住,更乐,井店,台村,峪林井等方圆十来里的村都分散着他们的宿舍。回去的路上,常常拖不动脚步,象泄了气的皮球,蔫蔫地,谁也懒得嬉笑打闹了。但睡一晚上,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第二天又生龙活虎了。

随着建厂的进度,冶金部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来了,天津第五建筑公司来了……工程一天一个样,高炉建起来了,焦炉建起来了,车间建起来了,铁路专用线建起来了,员工宿舍建起来了。当高炉流淌出绚丽的铁水时,当企业跻身全国百强企业行列时,那些参加工厂建设的员工们无不兴奋得流下了泪水。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如火如荼的岁月,在这位老人的生命轨迹中,留下深深的印痕,这是难以磨灭的记忆,是伴随一生的永远的思念!

人老了,总爱回首往事。亲历过这一切的这位老人,人在渤海之滨的天津居住,心却总被太行山深处的6985所牵挂。这位老人就是长期担任6985指挥部后勤服务公司经理,后来从天津铁厂环保处处长岗位退下来的李殿信先生,一位今年八十五岁的6985老员工。

他望着大都市的繁华,那摩天大楼,那车水马龙,那拥挤的人流,但他眼前漂动着的却是他的“故乡”——太行山里当年6985的火热场景。他逢人就说,情不自禁,往往收不住话头。仅此,他感到还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乡愁,他就开始尝试着写诗,谁知这一写即不可收,一篇篇浓浓的乡愁诗,从他心底里流淌出来。那诗不追求格律的严谨,有的甚至近乎顺口溜,但传递给读者的却是动人的情感;那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回避大白话,却都是真实的内心表白。几年下来,他已写了好几本诗集。

WechatIMG43987 中.jpeg

这诗集,不是印刷品,而是老人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的书法作品。他仔细装订成册,又用塑纸封皮,一本又一本,送给他的工友,送给他的亲人,送给他的后裔。他觉得只有如此,才能表达自己的乡愁,才能疏解自己的愁绪。

WechatIMG43988 中.jpeg

有两篇长诗,一篇题名为《天铁情怀》,一篇就叫做《有感天铁45周年》。天津铁厂,简称天铁,是6985指挥部后来的名字。这两篇长诗,分别为八个部分与十个部分,从当年建厂一直写至当下,写到专为老员工退休在天津兴建的“铁城公寓”,这简直就是一部6985建厂简史。诗中说,

“天津铁厂在涉县,

地处河北天津管。

占地足有两万亩,

耸立太行钢城艳。

远离天津千余里,

厂办社会样样全。”

这就是当年6985的真实写照,一下子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个时代,那个工厂。

当他闻讯天津铁厂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下子又想到当年6985由仅产铁,变为既产铁,又产钢时的情景。他写诗道:

“单一产铁生存难,

增钢工程必须建。

奋发图强昼夜干,

十五个月钢投产。

天铁职工是硬汉。

不言劳苦只言干。

冶建史上创奇迹,

天铁敢为行业先。”

在“铁城公寓”小区门口,李殿信老人看着一对对老年夫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亲相伴地进进出出,他就特别感慨七、八十年代6985领导为解决两地分居和青年职工找对象难而定下的政策。

“两地分居多困难,

多方渠道寻支援。

好事多谋户籍变,

配偶迁来家团圆。

年轻职工婚配难,

调整政策择面宽。

才女求职招进厂,

恋爱双双把婚完。”

现在进出“铁城公寓”的老年夫妇,正是6985当年的青年男女,正是那项新政的受益者。李老诗里的一字一句,尽显对当年领导的怀念和那项政策的感激之情。

天津“铁城公寓”有东西两个院,居住者多是当年6985的创业者。在崭新的现代化新居里,当煮沸一杯清茶,在阳台上慢慢细品时,常常使李殿信老人想起6985在涉县的家属区,这也成了他诗中多次撷取的题材。有首诗,说的就是当年生活区和现在的对比。

“天铁六个生活区,

分散南北和东西。

神山、寨坡、玉林井,

黄花(垴)、老爷(庙)和庞岐。

相隔一去十几里,

同厂不识不稀奇。

退休回到天津市,

同住一院好欢喜。”

“铁城公寓”大院里有一个凉亭,宽敞明亮,可坐可立,成了6985退休老人们每日必去的打卡地。在那里大家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家长里短,国际国内,有时难免悲叹“只是近黄昏”,有时也会冒出“愤青”般的牢骚,他就以当年6985的激情岁月相劝慰,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开导。翻翻他的诗集,我们就能看到这些与老友共勉的肺腑之言。

WechatIMG43989 中.jpeg

《友谊》《团结进取》《夕阳红》等都是这样的篇章,其中《翁仙会》一诗,可以作为此类诗的代表:

铁城公寓小凉亭,

围坐一群白头翁。

众口拾遗多方面,

说古论今侃大山。

高工教授传经典,

工人师傅谈实践。

有缘相聚太行山,

共建铁厂做奉献。

忆往昔艰苦岁月多自豪,

看今朝津城颐养似神仙。

这一篇篇通俗却又富有深意的诗,一页页工整秀美却又饱含传统功夫的蝇头小楷,让我们不得不为老人的乡愁所打动。

“今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乡愁,这别样的乡愁,随时随地地涌起,翻腾在李殿信老人的脑海里,流露在李殿信老人的话语里,更是抒发在李殿信老人的诗集里。

这不一样的乡愁,不是邮票,不是船票,而是布满他和工友们足迹的那块土地,洒遍他和工友们汗水的那座工厂,那个他工作和生活了多半生的大山深处,那个叫做6985、后来叫做天津铁厂的地方。

6985,抑或天津铁厂啊!五十多年来,您灿烂的炉火炼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您炼就的第一代建设者们,也是第一代筑造你的人,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就像李殿信老人一样,无论走到哪里,您都是他们的牵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您就是他们那拳拳在念的故乡,您就是他们那永远也放不下的乡愁!

640 中.jpeg

作者简介:任宝亭,字茅山,号汲古斋主人,现为河北省民俗文化国学研究委员会顾问、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河北省太极拳协会顾问,邯郸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华冶书画协会主席,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有《书法审美的公共语境》《书法的形制》《兰亭序三探》《祭侄文稿为什么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寒食诗帖的艺术解读》《读好三本书走好人生路》《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等讲座,出版有散文集《谦师孺牛》《先锋颂》《蓝花布的思念》等著作。《蓝花布的思念》获河北省首届网络文学作品五个一优秀作品奖,其散文《紫荆花儿两地开》《双泉涌蓝花布》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一书。

编发:孙业腾 管志昊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共工新闻 | 对外服务: |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共工新闻 电子邮件: Vgong#vip.qq.com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