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文旅推荐|邯郸芦英堡 历史千年古

发布时间:2023-08-28 来源:

作者/焦法存

邯郸市丛台区北郊的黄粱梦镇芦英堡村,相传是唐代书生卢英(字萃之,俗称卢生)的故里。众所周知,唐代的卢生梦早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成语典故,又名“邯郸梦”“黄粱美梦”“黄粱一梦”“一枕黄粱”等,简称“黄粱梦”,黄粱梦村、镇俱由此而得名。芦英堡村位于黄粱梦村东北二里,两村地界搭地界相守望,也有着多种多样、各不尽同的卢生传说和卢生文化“化石”的珍贵老物件传世。

一、芦英堡:本名卢英堡。据明朝隆庆(1567-1572)末到邯郸县任知县的山东茌平进士张第《过卢英堡》诗,可知至迟在隆庆前,卢英堡村就已经存在于邯郸了。其诗曰:

当年仙迹已荒芜,此地犹闻旧姓卢。

不见青驹何处去,独余风月满平湖。

该诗载明,张知县当年到卢英堡村搞调研时,卢英的遗迹就已经荒芜多年了,但还是能听到当时村民述说以前村里的人姓卢。这足可证明,当时该村名卢英堡,且是唐朝卢生故里,而不是叫芦英堡。400多年后,芦英堡村走出去的卢生美梦文化首倡者栗美志生前曾写有一首打油诗:

卢英堡村不姓芦,代代巧遇马大虎。

安上一个草字头,硬说黄粱未煮熟。

另据本村支书张勤刁介绍,当年村里修建仿古牌坊时,村民误以为“卢英”二字都是草字头的,这样既整齐又好记,就让永年某打印门市制作成“芦英堡村”了。

二、卢英宅:古迹犹可鉴。明朝隆庆末“已荒芜”的“当年仙迹”,清代邯郸县志也有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邯郸县志》卷十七《故事志·轶闻》在“唐李邺侯《枕中记》”后有一段文字,据其尾注“府志·裴大鹏辨”可知出自《广平府志》的裴大鹏《黄粱梦辨》。该段文字在讲述吕岩(字洞宾)黄粱梦情况后,有“此与枕中记何相仿也,其相为附会明矣。又旧志于古迹称吕翁会昌间举进士不第,于列仙称吕岩咸通中举进士不第,而稗史称其开成二年进士。夫开成、会昌距开元百年有奇,咸通又后三十余年,虽皆不足考据,然开元七年之于洞宾则时不相及矣。且记内卢生无名,而旧志古迹有卢英宅,尤诬”等的言论。

据民国二十二年《邯郸县志》卷八《选举志·举人》载,裴大鹏是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的。按其30岁中举,他应生于乾隆末年,他所称的“旧志”应是康熙或之前编著的《邯郸县志》。从他的言论,我们可以反向证实卢英宅的当时存在、张知县的诗句非虚,因为县志的编纂原则和规律,让清代的县志编纂者们不能够向壁虚构、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卢英宅来。

三、卢生祠:春风吹又生。芦英堡村老人讲,老卢生祠殿宇恢弘、田产殷实、引人注目、令人神往。民国时,永年县河东堡村栗万龙道士携家带口来此住修。老卢生祠青砖绿瓦,坐北朝南,占地近一亩;正殿三大间,内塑卢生像;拜殿三大间,在正殿正前;东西厢房各五间;祠院南北长约20米,院内有东西、南北十字相交的青砖甬道;又有青砖绿瓦的山门一大间,上置“卢生祠”的金字匾额。祠产田地有:祠前3亩,祠后1亩,祠东1亩,祠西8分且有砖砌水井一眼,供祠内及村民常年饮用和浇地;远处有大洪沟地5亩,西南菜园地3亩,黄粱梦村路上9亩,苏里村路上3亩,贾村路上11亩等。抗战间,老卢生祠先后被改为私塾和洋学堂。土改时,祠产被分掉,塑像被推倒,祠堂成为村办小学。文革中,剩余处均遭毁坏,老卢生祠不复存在。

现卢生祠是在老祠基础上重建的。1995年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村民自发集资重建卢生祠、重塑卢生像。次年竣工,并恢复了农历四月初九的庙会。虽规制不如以前,但卢生像正襟危坐、两眼有神、不怒自威、庄严肃穆,面前左右各一侍者,男左女右,分立两旁。2013年村里上报了卢生祠文物保护申请书,谋划了首次梦文化论坛;栗美志创作了《首次梦文化论坛主题歌》词曲,明确了世界圆梦园草图及修建计划草案。2016年农历正月十四,首届卢生美梦文化节在卢生祠成功举办。2021年冬,村委会实施了卢生街南段“走进卢生文化”“卢生文化纲目”等专题文化墙打造工程,2021年12月31日《河北工人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提升了卢生文化影响力,提振鼓舞了村民发展壮大卢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目前村里存有:宣德炉一只,已风化严重、但仍可辨认的石柱础两个,残存门垛及木门两处,古槐五七株。这些硕果仅存、弥足珍贵的老物件,是卢生文化的铁证、载体和支撑。

四、卢英堡:往事越千年。村民辈辈口传,当年的卢英堡是为了防战乱、保家眷而兴建的。据村民们传说,卢英在邯郸道邸舍得吕翁点化、幡然醒悟后,最终跟吕翁入山修道去了。光阴似箭,不觉已三十余年,半仙体早成纯阳身,得道成仙,修成正果。一天,他忽觉心血来潮、心乱如麻,掐指一算,知天下将乱、家乡有难,于是下山返乡。一路穿州过府,见处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不知大乱将至。但天机不可泄漏,心中很是难受。故人一见皆惊,他一一寒暄致意,回到家中。夜深人静,关严门户,商量大事。次年春,以浚沟洫、防河患为名,趁春闲人多、河干水断良机,依山傍水,巧借龟儿岗土丘、柳叶河土堤等势和道门玄机,又平地起湖、泥土筑墙,围家宅于堡垒之内,远近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复建吕翁祠于邯郸道左、吕翁冢于土堡东野。

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分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亲统属下唐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步骑、号称20万起兵叛唐,连夜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南下,一天前进六十里,黎明进餐(唐书载:契丹南下,武则天令邯郸人王及善带病携妻“日三十里”往御)。安禄山乘铁舆,步骑烟尘千里,鼓噪之声动地。河北属安禄山管,又承平日久,几代人没打过仗。听闻乱起,手足无措。叛军所至,望风披靡,或开门请降,或弃城而逃。十一月末,洺州沦陷。叛军急于南下,见堡门洞开、无人值守,内如仙境、道经声盛,又有仙人居住,遂弃堡而去。后兵荒马乱,匪盗四起,惊扰虏掠,卢氏赖堡以安。乡人皆服卢英先见之明,纷纷迁居堡旁,匪来进堡躲藏,匪走出堡营生,渐渐形成村落。为感念卢英,不仅村名叫卢英堡,更于卢氏家庙内建卢生殿,四时供奉,香火不断。后来卢氏迁走,土堡年久失修、渐至荒芜,村民也不知道又换了多少茬,但卢生殿却在历尽兴废存亡后顽强存活下来,并发展成卢生祠,足见“卢生文化魅力之大!”

行文至此,不揣浅陋,作诗一首,酬和张公,诗曰:

当年仙迹益荒芜,此地仍传旧姓卢。

青驹有幸随仙去,风月至今满平湖。


编辑:管志昊 常小靠
审核:孙业腾 刘文海

作者:焦法存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共工新闻 | 对外服务: |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共工新闻 电子邮件: Vgong#vip.qq.com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