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8日电(通讯员:孙伟建)近日,烈日炙烤的湖北黄石鄂东散货码头上,平整的混凝土基础之上,巨大的白色气膜缓缓膨胀、舒展,最终如“巨型云朵”般完美贴合至钢网锁的预定轮廓,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祖林攥着监测数据单,声音难掩激动:“成了!180天的日夜攻关,终于把这‘大家伙’吹起来了。”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鄂东散货码头项目,正全力打造长江流域大型现代化砂石散货仓储基地,包含转运站和2个超大型气膜仓,仅单个气膜仓建筑面积就达2.1万平方米,气膜仓采取M型连跨设计,可高效储存机制砂石、石灰岩等矿物散货,投用后预计年吞吐能力达2780万吨。
传统料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扬尘污染,难以适配当下的环保与低碳需求,而相比传统料仓,气膜仓远看像一座“鼓鼓囊囊”白色长方形“大气球”,通过一次性充气成型,整体为全封闭气承式膜结构,建成后可使粉尘扩散系数降低90%以上,凭借低廉的价格、较短的施工周期、较高的环保性能成为码头仓储的“新秀”,也成为三航局首次接触和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团队随即开展了跨区域调研。
2025年3月,张祖林带领“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组成的15人技术团队,一个月内辗转五个省八个市,密集拜访了12家同行企业。从宁波港的气膜仓库到苏州的环保储料棚,团队成员记录专家的技术讲解与核心数据、消化关键知识点,最终整理出近百份气膜仓地基搭建、吹膜施工等技术资料。
调研中,团队发现传统吹膜施工的局限性: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凭借经验在现场铺设固定膜体,还依靠人工监测气膜内的压力变化,手动调节风机风速。“就像闭着眼睛吹气球,吹完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方案上的偏差反复调节,容易出现膜面张力失衡、应力不均等隐患。”张祖林解释道。
如何实现气膜仓充气过程的精准控制?项目团队通过前期调研技术资料与37组国内外案例后,在压力控制精度、人力投入、工期数据等比对中,有了新思路。“闭着眼吹‘气球’不可靠,单靠传感器不够,我们要为气膜仓搭建一套‘感知-分析-执行’的智能体系。”张祖林指着云端监控平台介绍道。
团队在气膜仓上安装分布式压力传感器、自适应风速调节器等设备,通过物联网模块将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压力数据传输至云端监控平台;平台基于预设的压力控制模型,自动计算风机运行参数,并向自适应风速调节器下发指令,实现5台风机的动态调节——最终使气压控制精度稳定在5帕内,相关数据同步反馈至云端,仅需2人便可完成全套操作,成功打造“智能控制系统+物联网”创新施工方案。
为确保万无一失,正式吹膜前,团队开展了72小时模拟测试。期间压力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出现异常报警,显示压力过大。张祖林紧急叫停测试,彻查后发现并非吹膜问题,而是压力传感器未精准对码头高温、高湿的特殊环境进行误差补偿,导致的数据波动。为此,团队连夜采集2000组现场不同温度、湿度等状况下的数据,进行算法优化,建立“误差补偿系数库”,确保压力传感器得到精准补偿,可对吹膜情况进行精准反馈,误差控制在0.3%以内。
历经180天,项目最终吹起2座“智能气球”。吹膜施工较原定工期提前15天完成,人工成本降低70%,膜体应力分布均匀度提升至98%。如今,气膜仓已顺利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今年12月将正式投入运营。这一“储运革命”正推动传统港口向现代化智慧物流枢纽转型,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孙伟建 责任编辑:刘晓燕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