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秋阳映照下,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参建的平陆运河企石枢纽的泄水闸宛如巨型琴键,调控着奔涌的水流。当河水沿溢流堰平滑泻下时,项目总工骆永强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深夜,正是廊道施工中一个偶然发现,催生了这场混凝土浇筑的工艺革命。
泄水闸溢流堰最大高差27.5米,为让水流如丝绸般顺滑下泄,设计团队采用四段复合曲线,圆弧起始段缓冲势能,直线段加速水流,椭圆弧过渡消能,最终以反弧曲线轻触河床。这组相当55度陡坡的复杂曲面,却成为施工的“绊脚石”。传统分段浇筑会留下冷缝,如同在滑梯上设置台阶,不仅影响泄流效率,更可能因水流撞击导致结构损伤。
转机来自骆永强团队的大胆构想:将整个堰面视为整体,实现一次性连续浇筑。他们通过BIM技术构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反推出模块化模板方案。26块定制钢模板像拼图般现场组装,每块预设振捣孔确保混凝土密实。首仓浇筑那晚,技术员宋兴杰守在现场20小时,用探针监测混凝土流动性,如同守护正在凝固的艺术品。
新工艺将单仓浇筑时间从60小时压缩至20小时,且堰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8毫米内,相当于在百米距离上误差小于一枚硬币厚度。更巧妙的是,模块化模板可重复使用于后续堰段,节省成本的同时,为二期导流争取到15天黄金工期。监理单位在验收时感叹:“这可能是国内最光滑的混凝土曲面。”
通水仪式上,水流沿堰面铺展成透明水幕,在夕阳下折射出虹彩。项目经理刘瑞建说:“泄水闸不仅是工程节点,更是对自然规律的致敬。”如今,释放的作业面让船闸、航道建设全面提速,这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动脉正加速搏动。
正如运河之水终将汇入大海,这项创新工艺也已编入企业工法,等待在更多工程中延续它的生命。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