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乐山市五通桥区是四川省著名的“龙舟之乡”,赛龙舟民俗文化活动已延续数百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群众基础。五通桥依山傍水,区境内有涌斯江、茫溪河、岷江等纵横交织,穿城而过,青山、绿水、树荫、桥堤和街道融为一体,形成了十里山水十里景,十里景来十里城,水映城市城依山,城在水中水中城的独特景观——被中外游客誉为“小西湖”、“东方威尼斯”。
关于龙舟会,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记忆。1953年5月10日,我出生于五通桥涌斯江畔一个子女众多的工人家庭里。在我幼年的时候,我就知道:每当五通桥龙舟盛会之前的十几天时间里,从五通桥闹市区域穿流而过的涌斯江、茫溪河的河面上,众多的龙舟健儿伴随着欢腾的鼓点,奋力训练着划龙舟。这是因为他们要为着在龙舟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夯实基础、积蓄能量。
在龙舟盛会的这一天,涌澌江那宽阔的江面上,一支支龙舟队伍沉着应赛。在江岸边,一声声锣鼓激荡人心。开赛令一响,一只只龙舟如离弦之箭,奋勇划桨,你追我赶,卷起浪花奋力冲向终点。此间,呐喊声、欢呼声、锣鼓声从未停歇!五通桥市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五通桥,观看精彩纷呈的龙舟比赛、水上表演以及抢鸭子活动,涌澌江两岸人山人海,欢声震天,热闹非凡。
据史籍记载:五通桥是有名的“国盐重镇”。五通桥产盐的历史和有建制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五通桥开展龙舟竞赛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因盐业鼎盛,龙舟会开始兴盛且规模庞大,延续至今。在水乡五通桥,岷江、涌斯江、茫溪河水流交织,客观上也促进了龙舟会的盛行。早期的龙舟会由各大盐商、民间码头、帮会和移民宗祠会馆集资举办。新中国成立后,五通桥于1953年举办了解放后的首届龙舟会,以后又举办多届。解放后,龙舟会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盐业、航运从业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1979年恢复了“文革”期间停办的龙舟会,以后每隔三、四年即举办一次。1985年后,省级和国家级龙舟会多次选择在五通桥举办。1988年,五通桥被四川省体委授予“龙舟之乡”,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成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通桥龙舟会作为一种在全国范围内较具影响,并世代传承、绵延数百年的地方文化盛会,“龙舟之乡”美誉名副其实。
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以来,在家乡人民的积极努力下的五通桥龙舟会已经发展成为融文化、艺术、经济、旅游、体育于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标志的传统文化品牌:龙舟盛会的规模、竞赛项目、表演项目、文体对经贸的促进作用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紧跟改革开放潮流,龙舟会在继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五通桥的传统龙舟会为一天时间,只有传统龙舟速度竞赛和抢鸭子两个项目。上世纪80年代后扩展为三天,在传承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标准龙舟、单人渔船、龙舟拔河、龙舟接力、造型龙舟、彩船、彩楼等项目。其中,竹根乡农民用瓜果、蔬菜捆扎的“菜龙”、东风电机厂用电机控制活灵活现的“金龙”造型等,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关企业龙舟队职工扮演的屈原、“张海迪”、向科学进军等人物形象,因栩栩如生,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奖励。上述项目为龙舟盛会增添了生机活力。
——文旅活动项目逐步增加,赏心悦目狠抓眼球。为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龙舟会文化活动还逐步增加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项目。如,祭祀屈原、祭江投粽,舞龙舞狮、威风锣鼓、捕鱼表演,书画展、根书奇石展,放焰火、祈福放河灯,乡村旅游,举办龙舟会专场文艺晚会等,使龙舟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龙舟盛会中的经贸成分从小到大、持续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盛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五通桥龙舟会自然也搭乘了这一“时代特快”。当时,大批企业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客商请到龙舟会观光旅游,并相应举办商务洽谈等,促进了有关产业的发展。21世纪以来,龙舟会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的龙舟文化节:成为一个形象展示、商贸洽谈、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通桥龙舟文化活动社会效益显著,知名度增加。仅以2016年该区举办的第20届乐山五通桥龙舟文化节为例:该届龙舟文化节共有来自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等69支龙舟队1000多名队员参加,这些队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其中,既有来自“龙舟世家”的龙舟老将,也有不少首次参赛的龙舟新人。据相关部门统计,龙舟会期间,共有25万游客、市民观看龙舟文化节的各项表演,旅游综合收入非常可观;有关企业适时组织了商品经贸交易会,积极拓展商机——龙舟文化节平台的背后,是五通桥区文旅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实践。随着国家和省市媒体对五通桥龙舟盛会的报道传播,大大提升了五通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欢腾的盛会,美好的景象,令人流连忘返。端午龙舟文化活动的夜晚,常常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河灯祈福、焰火燃放活动。一盏盏承载着浓浓祝福的河灯、多种高空礼花弹有序升空,焰火与美丽的五通桥街景交辉相映,流光溢彩,异彩纷呈,将龙舟文化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五通桥充分利用“十里山水十里景”的优势,努力打造“绿色大硅谷、美丽小西湖、幸福五通桥”、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新的人文景观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五通桥的盐化工、锅炉、机械、多晶硅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受到人们点赞。最近几年以来,该区积极修建和完善涌斯江两岸、茫溪河两岸的较为宽阔的硅谷广场、阳光广场等广场设施和亲水健身步道以及以江南水乡风格为灵感,用传统木结构营造出的清新、典雅、舒适的楼、台、亭、阁等。上述设施平时是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良好场所,在龙舟盛会时涌斯江两岸相关地段将可作为最佳的观看场地。
据五通桥区媒体报道:今年端午节期间将举办以“龙腾小西湖,奋楫五通桥”为主题的“五通桥区第22届龙舟竞赛活动”,内容包括:龙舟文化活动开幕式、龙舟竞技预赛、复赛、决赛和抢鸭子等活动。同时,在端午节前、后期间该区还将在有关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和文化广场积极开展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和丰富多彩的美食音乐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的确,赛龙舟是过端午节时,纪念屈原、弘扬传统文化最热烈的庆祝活动,它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
为此,我们要衷心地为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的五通桥点赞:祝愿龙舟盛会越办越好,祝福五通桥区越来越好!
附件:五通桥龙舟竞赛活动照片
本文参考资料:
1、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胡加伦主编《巴蜀西湖五通桥》。
2、《企业家与信息》杂志2002年10期:《山水园林城市五通桥》。
3、《五通桥新闻网》“龙舟文化”栏目文章。
4、《乐山新闻网》关于五通桥龙舟文化活动新闻报道。
本文正文字数2620字
2025年6月12日
作者简介: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