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香港4月27日电(特派记者 蔚楠 通讯员 王群)传承江淮诗脉,挖掘地域文化。第三届“江淮诗歌论坛”暨安徽文学名家看怀远活动,于4月25日下午在怀远县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怀远县文联、怀远文化旅游体育局指导,由《淮风》诗刊和怀远县禹启文化研究会主办。活动吸引了省内诗人、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共计三十余人参与,大家围绕诗歌与地域文化、诗歌与文旅、诗歌与美育等多个话题,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进行诗歌创作。

论坛活动由蚌埠医科大学教授、蚌埠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叶培结和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苏兆龙主持。

《淮风》诗刊主编宫蔚国首先在致辞中强调,诗歌创作需扎根地域文化,以敬畏之心雕琢精神丰碑,同时融入时代精神。

诗人崔国发从诗歌的“六自、五味”即自由自在、自然而然、自作多情、自鸣得意、自有气韵、自畅其神;美味、鲜味、杂味、怪味、意味等方面来谈诗歌创作理念与实践要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杨四平从诗歌的生长性、诗歌的写作以及怎么写诗歌进行了论述。

蚌埠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学者蒋晓铭给予淮风诗刊高度的评价。他说:任何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办诗刊是一种坚守、《淮风》人是一群君子、更是智者。

安徽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安徽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文史专家李传玺从文学史论的角度谈与淮风的结缘,并对《淮风》诗刊办刊能够坚持38年给予肯定,对淮上诗歌怀有很大的期望。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诗人霍效忠说诗歌写作者应重视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工匠精神,不断打磨作品,奉献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2025年4月27日,共工新闻记者了解到,蚌埠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党委书记、副教授、诗画疗愈专家方珠从艺术疗愈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清华博士、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怀远站站长李志信说,诗歌就是文学的种子,埋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安徽省作协会员、江南诗社第十五届社长、诗人谢灵娟表示诗歌是抓住瞬间情感迸发的文字。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苏州市美术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陈正俊从心理学方面介绍诗歌的魅力,强调诗歌在塑造心灵,心理疗愈方面的作用。安徽科技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艺鸿认为诗画相通、诗画相长。

随后,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陈俊说时下的“淮诗”是一股清流,一缕清风。上海电影集团制片人孙哲说,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可以尝试用电影表现诗歌的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李度一从中国第一首情诗《候人兮猗》谈起,说明“淮诗”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法官文学联合会会员、怀远法院三级高级法官李新谈诗歌来源于生活。蚌埠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毛红说诗歌有信仰,《淮风》有力量。《淮风》诗刊编委顾兰芳相信《淮风》诗刊未来可期。安徽省民歌研究会会员、男高音汪震,安徽省民歌研究会会员、中学音乐高级教师杨楷,都认为诗歌可以和音乐结合起来,携手发展。

最后,宫蔚国主编宣布“淮上诗派”成立。他说这近似一个理想性的概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所以提出来,是希望凝心聚力,努力探索,促进本土诗歌的发展。淮风训练营代表王群说:学习诗歌是一场缓慢而私密的觉醒,起初只是借着微弱的光辨别字句,后来它照亮了我的灵魂。淮风训练营代表陆翠说:接触诗歌,爱上诗歌。我学会了用细腻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未来会多写多思考,坚持这样一场孤独而又美好的旅程。

近年来怀远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文旅助力经济,地方文化正成为地区经济起飞的软实力。此次论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欣赏了花鼓灯表演,探访了禹墟古迹,在怀远湿地公园流连忘返。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盛会,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未来,怀远将继续以诗聚力,书写江淮文化的新篇章。

作者:蔚楠 王群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