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春节(散文2790字)

◎荣光友 

春节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数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表达了人们团圆祝福的美好愿景,承载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即一年的第一天。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这段时间。

从腊月二十三的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都是我国人民素有的美家美室的传统风俗,而且所有这些民俗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在古代,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春节的民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同时也是传统的“祭灶日”。相传黄帝的孙子叫“黎”,负责管火,被奉为“灶神”。灶神被玉皇大帝封为“东厨司令”,专门监视人间的行为。灶神平时要把各家各户一年之中所做的好事和坏事统统都记录下来,等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他要前往天庭,向玉帝禀告人间的善恶。到了正月初五,灶神又要回到人间,并根据玉帝的旨意,向各家“赐福”或“降灾”。为了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祭灶日”这一天,人们不但要在灶神画像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叩头作揖等虔诚“祭灶”,而且在平时也要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等好好地表现,以求天神赐福,一生平安。当然,现时人们只能在某些乡村或民俗表演时才能看见“祭灶”了。

贴春联和放爆竹是古代春节时最突出的两个民俗事项。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的前身是桃木板制成的“桃符”,起初板上并不写字,而是画门神神荼、郁垒的画像,用意是驱鬼辟邪。古人认为桃木能制服百鬼,因此早在汉代就有了制作“桃符”的习俗。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寝宫门边的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以后贴春联逐渐发展成为广泛流行的民俗。同时,有的人家还要贴门神、贴年画、倒贴福字、挂灯笼等,营造热闹欢腾的节日氛围。爆竹最初的作用也是驱辟鬼怪。据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猓恶鬼。”这里的“爆竹”后来发展成了爆仗、鞭炮。鞭炮轰鸣,欢度佳节,热闹非凡。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因环保需要,有关部门对燃放烟花爆竹制定了相关的规定,自然应当遵守。

在除旧布新的佳节里,古人不但要辟邪驱鬼,同时还要祭祖、祭神,祈求吉祥如意。祭祖:悬挂老祖宗或逝去先辈的遗像,点燃香烛,摆上供品,由一家之主率领全家,依次瞻拜祖先。祭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迎接财神:传说正月初五财神将降临人间。这一天商家和百姓都会打开大门,摆上香烛供品,迎接财神光临,祈求财源滚滚。迎喜神:古时传说春节时天上必降喜神。一家之主翻查历书,苦苦寻找到喜神降临的地方,焚化香表,叩头作揖,将喜神恭迎到家,祈求喜事不断、心想事成。

民以食为天。人们在除夕之前就要杀年猪、磨豆腐、赶年集、购年货。除夕的年夜饭更是精心烹调:饭菜丰盛,脍炙人口。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许多人千里奔波,只为回家与父母和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吃出幸福的味道,吃出家的味道。虽然现时有的人家是到酒店里吃年夜饭,但美食和团圆的主题依然相同不变。如今人们在饮食上讲究荤素搭配,健康养生,值得提倡。

守岁迎新。除夕之夜人们欢聚一堂,或喝酒聊天,或打牌娱乐等,欢天喜地迎接新年。自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观看央视“春晚”已成为了非常盛行的新民俗,值得点赞。

走进新年之后,欢度春节的民俗事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正月初一,吃饺子、吃年糕。其寓意是辞旧迎新“年年高”。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互祝吉祥(自然,在古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节日忌讳是不能违反的)。在春节期间,人们或走亲访友,或闲谈聊天,或看演出、逛庙会等,欢欢喜喜过大年。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舞龙、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烧烟花、祈福,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正月十五,人们舞龙舞狮踩高跷,兴高采烈地观灯会闹元宵,欢度元宵节。相传元宵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当时的年轻姑娘因奉行“礼节”,不能外出与男子见面。但是在元宵节这天,姑娘们却可打破常规,观看灯会或会情人。据说有所成效佳话不少。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跨省区春节旅游、节假日去健身馆健身等各式过年民俗事项不断孕生蝶变,受到人们欢迎。尤其是前几年为了抗疫,人们宅家追剧、阅读、云聚会、网上探亲访友以及云演出、云游戏等,开创了特殊时期欢度佳节的新风俗。文化创新,值得弘扬。

据2024年12月4日媒体报道: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评审,我国“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值得注意的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庆祝活动和习俗在亚洲其他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和传承。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华人社区在全球的分布,“春节”的庆祝活动也逐渐扩展到其他大洲,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祝福家人,祝福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的确,在佳节时空中,我们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习俗感悟历史的厚重和责任的重大,涵养家国情怀。有人感叹说时代变了,年味淡了,其实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不再匮乏,新衣何止新年穿,大餐也不只是除夕吃。虽然过年的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对家乡的依恋,是亲人间的爱与守护,是对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代代传承。并且这种认同与传承,始终激励着人们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向上,奋力拼搏!

本文参考资料:

1、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9年11月第1版、2020年7月第2次印刷)马芳主编《重温四时八节·春节》 定价:20元

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彭方编著《世界各地节日文化与民俗百科》 定价:20元

3、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13年11月第1版)《家庭书架》编委会编著《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定价:24.9元   

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1版)大乔编著《图说中国节》定价:32元

5、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5年4月第1版)陈婧编著、张佟插图《中国节日故事》定价:17.8元

本文正文字数2790字

2025年1月6日
 

作者简介: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