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家庭的颂歌——读杨发恒散文集《我们》
中港澳国际新闻联合报道(记者 蓝乙人 蒙仕荣 刘传海)近期,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杨发恒的散文作品集《我们》。这是郸城乡友圈子里的一件大喜事。我与杨发恒都生活在广州,相识多年,彼此相知。他18岁参军离开家乡,先后在湖南、山西、广州、北京、上海、河北、福建等多地学习训练和执行任务,转战南北,阅历丰富,对家乡对亲人至热至诚。这么多年,不管公务多忙,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令人敬佩。在厚重乡土情怀的孕育催化下,杨发恒一次次踏上返乡的旅程,在那片热恋的土地上,重温和感受旧有时光,汲取着前进的力量。
2019年早春,感情笃深的哥哥突发重病,杨发恒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生死离别就在跟前,那一时刻觉得有那么多话要与哥哥说,与所有的家人也是“我们”说。这是成就这本书的缘起,前言中也有交待。《我们》写的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点到的人很多,但主要篇幅还是用在了父母和哥哥身上,通过对他们生活点滴的记述,弘扬了殷殷亲情和人性的美好,展现了这个大家庭团结、友善、奋进的良好家风家教。《我们》是写给一个普通乡村家族的颂歌。具体内容,大致可以用史、情、教三个字来概括。
一、写史。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发展史,也折射出同时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一所房子就是一座丰碑》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家里先后五次建房子的情景,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品相。房子寄托着希望,象征着发展,是劳动的丰碑,是时代的见证,是智慧的凝结,也是家族生生不息和生活得以改善的真实体现。暑热袭人、焦渴难耐,母亲的病痛激发了才八岁的儿子的爱心,他学着用麻叶扎成葫芦,到井里给母亲打水喝,帮助母亲渡过了难关。这是《麻叶葫芦打水》写到的故事,现在不常见了,在那个年代里却是真实的存在。《切片食用的香蕉》通过先磨刀,再把香蕉切成薄片分着吃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家的温暖、爱的传递。《日记里的广州时光》全部摘选自作者的日记。三十几年前,在广州天河机场的一个军营里,担任供销任务的哥哥因业务需要,一次次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劳碌着为工厂的冶炼生产而奔波,也自此与广州城结下不解情缘。
典型写家的历史的篇目,还有《郑州十日》《洒落在深圳、广州的铭记与珍藏》《广州过年 花城看花》《哥哥在2020年国庆节的表现》《这个年》等,这些讲述了现今的生活,大家都非常熟悉。文字质朴自然,看着零碎不成体系,但能够从中清楚地读出作者已逝亲人的音容笑貌,看到“我们”曾经稚拙的身影,它们是最具温度的岁月回眸,也是“我们”最值得亲近、深思和回味的发展历史。附录中的24封家信,延伸了本书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家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情况。
二、写情。这一部分占比很大,甚至全书都贯穿着这种独特的感情,比如写自行车、板凳、石磨、衬衣、枕头、辣椒,还有写不打烊的读书,都是在抒发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作者如果没有出校门、进部队的人生经历,没有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没有满腔的话语需要表达的激情爆发,就不可能出现。《寻访母亲的南乡》是揭秘之作、还愿之作,杨发恒自小就经常听母亲说起南乡,总以为在千里遥远的安徽某个地方。哪知道南乡就在白马镇,具体指向的是一个叫耐中的村子。2014年春天,与哥哥共同完成的耐中“寻访”之行,终于弄清了母亲家族那段和“长工”有关的历史,母亲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背景,也由此得知。《涂鸦少年》写的是春节期间在堂屋门上乱涂着画小人的陈年旧事,作者不但没挨父亲的训斥,反而受了表扬,得到了“我儿能成画家”的寄语和鼓励,这对作者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过去在乡下,院子里不积水,出门不蹅泥曾被视为日子好过的象征。《砖铺的路》明着写不让孩子出门就进到泥地里才铺了砖路,实际上在说,作为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加油助力。哥哥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利用有利条件给孩子们铺好路子,是长辈的义务。”如果说小时候不蹅少蹅泥是家长的责任,那么,长大出远门、向远方,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最终还要靠自己的修行和定性。《爱的呼唤》可以和《盼着新的出发》结合在一起读。前者是对生命的呼唤,也是对哥哥一生善于思考、勤奋务实品格的礼赞;后者结尾写道:“特别期待,他(病重的哥哥)仍像以往那样摆脱困境,开始新的人生旅途。”这是在为生命加油、为健康祈祷。
《故乡的池塘》《门前的榆树》《家的行囊 年的味道》等篇,都是寻常琐事,却是作者心心念念的牵挂,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印记。《金建哥》等三篇写哥哥与朋友间的交往,从中可以感受到真诚、感恩与相知。
三、写教。这一部分篇数不多,分量却重,尤其值得细读和深思。作者至今还记得那次钱物被盗后,哥哥痛苦的神思和表情。“那事咱不能干”,当有人善意地提醒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时,哥哥果断地亮明了自己的态度。文章在表达这么一个朴素的育人理念:不是咱的咱不要。在一封信中哥哥说自己:“想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解决组织问题,但不能走歪门斜道,要讲原则,要靠持久地努力奋斗拼搏,天道酬勤是真理。”尤为发人深省。《行得稳走得远》是成语“行稳致远”的衍化使用。哥哥“深知行得稳才能走得远的真谛”,所以就特别注意安全,“一步迈出去,站稳踏实有把握了,才接着迈出下一步,一步步像是脚下生了根”。人生何不如此!依然还是哥哥,年轻时跑车,路遇故障或事故车辆,会上前问个原因何在、如何解决,以此吸取着别人家的教训。所以一生遭遇两次“车祸”,“连点儿皮都没破”,这并非侥幸,是有基础的。哥哥作为一个勇立潮头、迎难而上的人,稳字当先、初心不改,特别值得学习。
《嗑着瓜子上广州》表现的不是一个人悠然散淡的性情,而是健康报警后的幡然醒悟,告别过去那个自己,给生活来了个“急刹车”,听劝诫、懂自保、知进退,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渴盼。吸烟有损健康,就改嗑瓜子,成了“洽洽瓜子”铁杆消费者。
见字如面,亲情永在,杨发恒用父亲留给家人的字作为书名用字,别有一番用意。封面是家乡泥土的颜色,熟悉的乡村老房子,包括看得到的烟囱和对联,会让人想起炊烟的味道、过年的喜庆,这些无不令人心向神往,那分明就是家乡的召唤。
值班总编:蓝乙人 编辑:蓝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