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的乐趣(散文1560字)

◎荣光友

我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是有名的“游泳之乡”。五通桥依山傍水,区境内有岷江、涌斯江、茫溪河等流经闹市区域,尤其是涌斯江与茫溪河的汇流处,河面宽阔平缓,碧波荡漾,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游泳场所。再加上五通桥地处天气格外闷湿炎热的川南地区,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一种如果不泡在水里就难以消减炎热的良好选择——游泳是夏天最好的放松与运动方式。

1953年5月10日,我出生于五通桥涌斯江畔一个子女众多的工人家庭里。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小时候自然是没有空调和电风扇,而且很多家庭都没有接通电源,就连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所以那时候,竹编扇子、蒲扇、纸扇是人们纳凉煽风的“常规武器”,游泳则是消暑降温的“重型武器”了。在我们这里,许多人把“游泳”说成是“耍水”或者“下河洗澡”。

身居水乡的家乡人识水性,喜游泳,每到夏季,成千上万的人“下河洗澡”。自然而然,游泳项目也是五通桥体育运动的重点和优势。上世纪50年代,该区将水势平缓的河段划分为“游泳区”,有时还安排救生安全人员值班;兴办了游泳体校,培训游泳新苗;后来还修建了大型游泳池,多次举办游泳比赛,促进了游泳运动的蓬勃开展,许多游泳人才脱颖而出,该区成为省市游泳人才培训基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五通桥区被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评为“全国游泳之乡”,受到表彰。

五通桥游泳运动非常普及,游泳高手比比皆是。有人曾信誓旦旦地说道:“如果从该区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涌斯江大桥上,随便拉上十个人抛到江水里去,其中,有八个人很快就会劈波斩浪,迅速游向江岸边。另外两人也将划拉着‘狗爬(一种简单的游泳招式)’,歪歪斜斜地游向江岸边自救,即使不能自救,也能挣扎着等待别人跳下江里将其救援起来,决不会发生危险。”如果上述“情况”是特指生活在江河岸边的家乡人“十有八九者会游泳”的话,也不算是夸大其词。

我们家与其他许多家庭一样,非常喜欢下河游泳。我的父母亲,我的哥哥、姐姐,我和妹妹都先后学会了游泳。尤其是我的大哥、二哥是名副其实的游泳高手,他们曾多次参加游泳比赛并获得了好名次。游泳锻炼有益身心健康。我们兄弟姐妹健康成长,长大后乐观生活,积极工作,这与游泳有着相应的关联。

当然,游泳之事对我来说实在是“童子功”:在我四岁那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炎热。我的前胸、背上、腿上长满了痱子,又痛又痒,我难受的大哭大闹。涂了痱子粉,也不管用。为了让我缓解疼痛,我父亲指派大哥带我到涌斯江里泡水。从这时起,我就“走上”了游泳之路。

实话实说,学游泳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最初时,我跟着当时正在读初中的大哥去涌斯江里,他将充满了空气的自行车旧内胎缠在我的腰上,让我漂泘在浅水里学划水。后来,不再缠内胎,让我在浅水里学划“狗爬”。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基本上能够在水里用很不正规的姿式游泳起来了。随后,大哥又教我学会了蛙泳、仰泳等。在我七岁那年,终于能够较好地横渡比较宽阔的涌斯江了。这在我的同龄人中算是非常出色的了,我倍感欣喜和自豪。

学会了游泳,就拥有了在某种关键时刻自救与救人的一种技能,且能使人终生受益。游泳技能让我畅游江河,收获了许多欢乐舒畅。1971年1月,我被招工进厂,在五通桥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当了工人。在洪水暴涨、企业组织抗洪抢险时,我每次都能积极参与,因完成任务出色,曾多次受到表彰。有一次,当我前往云南某地旅游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山洪。我因游泳技能突出,终于化险为夷,避免了灾祸。这让我对游泳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们在游泳的岁月里逐渐地成长成熟、成家立业、服务社会。上世纪90年代,我与妻子辅导我们的子女,学会了游泳。前几年,我们又辅导孙子辈后代,学会了游泳。

的确,美好的游泳运动,锻炼了人们的意志,促进了身体健康。为此,我们要将游泳进行到底,并衷心地祝福家乡,祝福游泳,一帆风顺,越来越好!

本文正文字数1560字

2024年6月22日

作者简介: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