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8日电(通讯员 孙亚男)晨光里的“国和一号”示范项目海工工程现场,桩基设备发出阵阵轰鸣。“王调,这次桩基施工,您这‘耳轱辘’是立了大功,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更节省了至少一个月的船机租赁费用!”技术主办围着调度王项涛新改良的设备,眼里满是钦佩。“我从毕业就和王调共事,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拿出公心,多动脑子,小成本也能解决大问题’。”技术主办陈宪成赞不绝口。
这句话,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烟台项目部王项涛扎根一线30余年的工作信条,更是他刻进骨子里的家风烙印。
1970年,王项涛的父亲王文考进入公司,成为施工班组的一位木工。1988年夏末,17岁的王项涛正式入厂,成为一名钢筋工。报到前一晚,王文考坐在床头,反复叮嘱:“无论你在什么岗位,都要捧着一颗公心干,即便是一名钢筋工,也绝对不能浪费一根扎丝。”
在王项涛记忆中,父亲每次休假回家都会分享工地上的所见所闻。在烟台港西港池一期工程工作期间,父亲向他详细讲述了当时如何用沉箱芯模模板的旧匝板,改造成码头前沿胸墙模板缝板。这项举措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为项目节省了不少成本,获得了上级表彰。当父亲把鲜红的证书递给王项涛看时,金色的大字让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看着父亲的脸上洋溢的笑容,王项涛的内心更加坚定:一定要谨记父亲的教诲,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捧着一颗公心干,能省一分绝不省一毫。
2006年,因工作积极出色,王项涛走上了调度的岗位。面对水工项目高昂的船机费用,王项涛开始了“算计”:“必须科学决策、统筹安排,调度绝不能误工误时!”每日调度会上,他拉着技术本部门一起研究施工方案,力求当日计划当日毕,不给浪费留机会。在龙口港区西港作业区5号、6号通用泊位工程上,王项涛和建设团队创下了冬季88天完成20个5000吨级沉箱出运的成绩,期间更是实现了48小时内3个沉箱出运,刷新当时的码头建设纪录,节省下的船机费用也为项目创造了不小的利润。
从业二十年来,这份大机大船的调遣工作自然招致了不少不怀好意的请托,面对着这些诱惑,王项涛始终以父亲的“公心”为警示。“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结,父亲当年教我不浪费一根扎丝,现在我也不能浪费公司一分钟船机时间。” 他的 “不近人情” 让不少人碰了钉子,“黑脸王”的外号也在分包圈里传开了。
“从1970到2025,我们一家两代筑港人在公司留下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足迹。父亲的一句‘公心’,成就了我的来时路,也将成为下一代的从业信条。捧着公心做事,既是对岗位负责,更是对老一辈的交代!”王项涛自豪地说。这份藏在扎丝、模板、调度表中的传承,正在新时代的筑港战场上,续写着朴素而坚定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