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0日电(通讯员:朱蒸天)六月的潛江,暑意漸濃。中交三航局G234潛江項目團隊帶著施工設備進駐張金鎮時,正值稻蝦共作田裏的早稻剛抽穗、小龍蝦生長旺季。這片核心區的田野上,從此多了一群既要搶工期、更要護“蝦路”的建設者。田埂邊滿載青蝦的農用三輪車頻繁穿梭,豐收的忙碌景象讓項目團隊深知,這條公路不僅是交通線,更是守護農戶“錢袋子”的民生線。

“你們這路修得貼心!”高橋村村民陳建國提著蝦簍,遇到正在巡查涵洞施工的項目生產經理田旭富時,忍不住說起心裏話,“早前怕耽誤收稻捕蝦,沒承想你們專挑農閑時段動工,還幫咱把田間泥巴路改成了碎石路。”自六月施工以來,這樣的認可時常在田間地頭響起,而這份信任源於建設者們對“不擾農事”的堅守。

作為潛江“東融武漢、西接荊州”交通布局的關鍵一環。G234項目肩負著打通區域交通脈絡、助力潛江融入江漢平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使命,更要為沿線稻蝦共作產業搭建“快車道”。張金鎮作為潛江龍蝦主產區之一,每年產出的小龍蝦占全市總產量的15%,項目途經的3個行政村集中了300餘戶專業養殖戶,年產值超2000萬元。如何讓交通建設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成為項目啟動之初就錨定的核心目標。

“絕不能讓修路斷了鄉親們的‘蝦財路’!”項目啟動會上,項目經理徐浩的話擲地有聲。為了摸清沿線農事規律,田旭富帶領技術組、協調組人員,每天清晨紮進蝦田,傍晚守在農戶家門口,用20天建起“一戶一檔、一田一表”的農事臺賬。這份臺賬成了項目推進的“導航圖”,施工計劃根據農事調整,材料運輸路線優化繞行,臨時便道選址閑置地塊,不占用一寸養殖田。

遇上農戶人手不足,田旭富還帶著施工人員幫忙收割水稻、分揀小龍蝦,聯系項目合作的冷鏈物流車,確保新鮮小龍蝦當天就能運到武漢、長沙的市場。“今年晚蝦產量比去年還多了兩成,修路不僅沒耽誤事兒,還幫咱解決了運輸難題!”陳建國看著賬本上的增收數字,笑得格外踏實。

然而,道路涵洞工程施工前,新的挑戰如期而至。10月正是中稻收割和晚蝦收尾的關鍵期,涵洞施工需臨時斷水,而流經沿線的灌溉渠既是稻蝦田的“生命線”,也是周邊農田的“灌溉動脈”。面對工程需要與農戶生計的兩難,項目團隊沒有貿然動工,而是帶著施工圖紙再次逐戶走訪,最終敲定“搶抓冬季窗口期”的施工方案。

田旭富在臺賬上反複核對,冬季小龍蝦進入生長淡季,對水質變化的耐受度提升;沿線農田在十月底就能完成中稻收割後進入冬閑期,此時斷水影響較少。施工前,項目團隊還提前協助養殖戶做好蝦田保溫、水質監測,為缺水嚴重地塊協調臨時抽水設備,全力保障蝦苗安全與春耕需求。

“原以為修涵洞肯定要斷水誤事,沒想到你們專挑冬天動工,蝦苗越冬沒受影響,來年春耕用水也沒耽誤!”看著自家蝦田裏活力依舊的小龍蝦,張金鎮養殖戶王師傅對著平整的涵洞基礎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G234項目正穩步推進,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擔當,硬核守護著鄉親們們的“致富蝦”,書寫著一份項目建設與民生保障相得益彰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