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0日电(通讯员:魏楊)天剛蒙蒙亮,幾輛商販的冷鏈車就順著一條嶄新的便道,直接開到了潛江市熊口鎮養殖戶張子強的蝦塘邊。工人們將分揀好的小龍蝦直接裝車,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當地蝦農張子強看著自己的“寶貝疙瘩”們被小心翼翼地送上的冷鏈車,黝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以前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現在不一樣了,是‘路通蝦肥價更高’!”張子強激動地對身旁前來巡查的中交三航局G234項目生產經理田旭富說,“真沒想到,你們修的這些便道,一下子就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太感謝你們了!”
張子強的話語和笑容,與田旭富記憶中的另一個形象截然不同。就在半年前,他看到的卻是一張因焦急而無助的臉。這些如今被交口稱贊的“鮮行路”,也還是另一番光景。
那是項目籌備期間的一個早上,田旭富照例巡查工點,遠遠看見一名蝦農正深一腳淺一腳地陷在泥裏,整個身子幾乎壓在滿載蝦筐的三輪車把上,拼盡全力往前推。車輪陷在雨後松軟的淤泥裏,任憑他怎麼使勁,也只是空轉,濺起一片泥漿。看到這情況,田旭富沒多想,快步跑過去,擼起袖子就踩進泥裏,和蝦農一左一右扶著車把,肩並肩往前推。好不容易把車從泥裏拽出來,他才顧上擦了擦手上的泥,問起緣由。原來對方為了趕早市的收購價,天沒亮就起來收蝦,偏逢大雨,就在這條路上硬生生被困了一個多小時。這些不易通行的土路,就成了沿線眾多村民共同面臨的“最後一公裏”難題。
田旭富所在的G234項目潛江市熊口至張金段改建工程,本就是為破解當地產業運輸難題而來。作為納入省、市“十三五”與“十四五”交通規劃的重點工程,道路全長9.555千米,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路技術標准,要經過涵洞10道,平面交叉2處,未來將形成一條貫穿蝦稻產業區的快速通道,讓蝦戶能夠更快地將鮮活小龍蝦運往全國市場。
那次幫蝦農推車的經曆,讓田旭富回到項目部後始終放不下。巧的是,項目部當時正規劃修建多條施工便道,用於運輸工程材料和設備,這些便道的路徑大多要從村莊旁、蝦田邊經過。看著地圖上縱橫交錯的便道規劃網絡,一個念頭在田旭富心裏愈發清晰:“既然要修施工便道,不如就借著這個機會,把連接各村組、田間地頭的‘毛細血管’也一起硬化、拓寬,既不額外占用太多資源,又能實實在在為蝦農解決難題!”
他立刻召集技術團隊,把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田旭富的話剛落,就得到團隊一致認同,大家當即決定,在修建施工便道的同時,同步對相連的村組道路進行升級改造,讓工程建設和民生需求“擰成一股繩”。
方案要落地,先得“接地氣”。在隨後的技術研討會上,項目總工程師張子煜牽頭優化細節,項目團隊頂著烈日跑遍沿線蝦田、村組,實地勘測每一段土路的走向、地質情況,最終確定施工便道主體線路“貼緊”村民日常使用的土路布設。除了少數無法避讓的段落需要新建,其餘路段都在原有土路基礎上做系統性改造。這樣既節省了工期和成本,又能讓改造後的道路精准對接蝦農的出行、運蝦需求。

方案雖已明確,但實施起來也不那麼容易。蝦塘區段本身地質松軟、含水量高,一到雨天,雨水一泡更成了"爛泥塘",如果只是采用簡單的推平壓實工藝,路基一旦承受車輛荷載,必然迅速變形、開裂,根本無法保障長期通行安全。“如果路基處理不到位,別說承載施工車輛,就算是普通農用車通行也會出現下陷變形,甚至可能損壞周邊蝦田的防滲系統。”張子煜對此有些擔心。
面對這一難題,項目團隊多次深入現場勘察、取樣分析,在實驗室裏反複進行配比試驗和承載力測試,經過幾輪討論,最終確定用“碎石換填+土工格柵”的辦法:先清除表層淤泥土,再分層回填碎石並碾壓,中間鋪設土工格柵增強整體性,有效分散荷載,防止不均勻沉降。為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團隊在試驗段進行了多次承載力測試。結果顯示,采用新方案處理後的路基承載力提升了3倍以上,完全滿足施工車輛與村民日常通行的雙重要求。

經過3個月緊張有序的施工,多條平坦結實的便道從蝦塘邊延伸而出,直連主幹路網。這些起初僅為工程運輸考慮的施工便道,意外地打通了養殖戶與市場之間的“最後一公裏”,這些大大小小的“鮮行路”,讓小龍蝦不僅能鮮鮮亮亮運出去,也讓周邊蝦農們的日子,隨著車輪滾滾,鮮鮮活活的好起來。
如今,G234項目潛江市熊口至張金段改建工程還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項目建成後,將與這一條條“鮮行路”無縫銜接,一邊連著全國的大市場,一邊紮進田間地頭的“小日子”,一幅“蝦肥路通產業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中交人的手裏徐徐展開。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