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科纳克里4月25日电(记者龚全元 通讯员李志明)清晨,几内亚的薄雾还未散尽,大片红土地已被热浪笼罩。伴着穆斯林斋月的开始,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几内亚西芒杜项目部属地工人们按照传统,日出前匆忙咽下最后一勺“苏胡尔”(封斋饭),日落后围坐分食“伊夫塔尔”(开斋饭)。油炸糖面丸、蜂蜜米饭等高热量食物是维系他们整日劳作的能量源泉,而大米和白糖,则是家家户户餐桌上最珍贵的“金疙瘩”。
然而,斋月期间物资紧缺,不少家庭都买不到足量的“金疙瘩”。项目部外的村庄里,属地工人马马迪摸着见底的米袋,不禁眉头紧锁:“今年糖价涨得厉害,家里10个孩子怕是吃不上甜米糕了。”这样的叹息,在工友间悄悄蔓延。
“斋月是坚守,也是考验。”另一旁的办公室里,外协主管郭誉盯着采购清单上的数字:首批42.5吨大米、4吨白糖,指尖不自觉地敲着桌面。早前,项目部和业主单位达成共识:今年斋月要为全体900余名属地员工送上这份特殊的关怀。可斋月期间紧缺的供应,让采买工作举步维艰。
郭誉和后勤主管雪丽决定专程到首都“撒网式”集采。在尘土飞扬的街巷里,皮卡车的空调早已罢工,两人的衬衫渐渐被汗水浸透。
“这家供应商只剩3吨白糖!”“那家的大米全是去年的陈粮!”三天多的时间里,两人跑遍半个城市,终于在城郊一家商超寻得转机。“库存只有20吨新米,凑齐至少要等小半个月……”商超老板摇着头。雪丽赶忙用翻译软件打字:“我们时间紧迫!请您尽可能调集库存!”
就在最后一袋大米装上卡车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运输车发动机爆缸了!”电话那头司机焦急地喊到。西芒杜地处荒僻,道路坑洼不平,临时找车队难度堪比登天。雪丽拽上翻译钱坤,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运输队伍。一家、两家……“现在运货?运费得翻倍!”“我们只有五辆车,不够装!”直至深夜,一支常年跑矿区的华商车队才被说动。车队领班迪亚洛笑道:“你们这样用心对待我的同胞,货我一定送到!”
经过连夜跋涉,车队如长龙般驶入项目部。马马迪和工友们围上来,见到袋子上崭新的“sucre blanc(白糖)”标签,瞬间手舞足蹈起来。几位老工人捧着白糖的手微微发颤——往年他们得徒步20多公里抢购,如今这份礼物却送到了自己家门口。
夜幕降临,郭誉的手机提示音不断响起,一看都是工人们发来的信息。像素模糊的图片里,新发的大米混着白糖、椰奶熬成了浓稠的椰奶甜粥。员工与家人欢聚一堂,孩子们舔着糖渍,咯咯直笑。“这是我见过最暖心的开斋节礼物!”司机西蒙用法文写道,“往后只要有用车需求,我绝不掉链子!”
这份心意迅速传遍了整个港区。渐渐地,其他兄弟单位的营地里也飘起了香甜的气息——他们也开始为工人们发放白糖和粮食。“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技术,更传递了尊重。”业主代表在会议上感叹。
斋月结束那日,参与物资发放的中国同事站在营地高坡上,望向属地员工家中升起的缕缕炊烟。或许,真诚的关怀,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