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1月20日电(范鹏宇)玩泥巴是应该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了,挖些泥土,加点水,揉搅成泥坯,再发挥想象力捏成各式各样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项游戏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去了。然而,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一群人,把“玩泥巴”变成了他们的工作和职业。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田向斌,是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印尼项目部试验室主任,主要负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他正是这样一个把“玩泥巴”玩成职业的人。

2012年毕业的他,先后参与了多个国内外大型工程,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检测经验。在爪哇煤码头工程项目中,为了设计出不同规格,符合不同工艺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累计做了300多组试验,制作试块3000余块,消耗混凝土20余吨。

技术先行,勇当先锋

项目成立初期,很多试验设备都没有进场,不具备试验的条件,然而,此时距离合同规定的开工日期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干试验不能等,没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不能等条件成熟了再去搞”,为了尽早展开试验,他多次与其他中资企业试验室联系,暂时利用他们的设备进行试验,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开展了试验工作。

试验室成立后,他更是白天做试验,晚上做资料,将试验室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没过多久,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在设计图纸中,预制T梁需要使用C50强度的混凝土,当地的水泥、碎石、河沙等原材料品质参差不齐,田向斌走遍了几乎当地所有供应商,先后做了几十组试验,用了诸如石料水洗、加添加剂等各种措施,混凝土强度却始终达不到要求,于是他大胆推断,以目前周围市场的原料品质,无法实现设计要求,他向总包提出了更改设计方案的建议。然而,总包及设计单位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的建议并不认可,认为是他水平不行,无法实现配比要求。他们亲自派专人进驻试验室,与他一同做试验,甚至请来了外加剂厂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然而近1个月的试验后,还是无法配出C50强度的混凝土,设计单位最终同意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变更,将C50设计强度改为C45,杜云飞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混凝土质量控制也是他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每当现场有浇筑任务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守在搅拌站,认真监测混凝土各项指标,直到当天的浇筑任务完成。

“21轴第一船开始浇筑,混凝土状态良好,流动性正常,放灰顺利。”

“25轴开始浇筑,其中第二罐浮浆较多,剩余7罐状态良好。”

“引桥45轴下横梁浇筑完成,累计浇筑46.5方,混凝土整体状况良好”。

“刚到的这船的罐灰有点干,注意一下……”

“外加剂用量比昨天增加了一个点,用水量没变,温度过高塌损过大”。

对讲机里,时不时传出他和现场调度们沟通的声音,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优化配比,降本增效

项目所处热带地区,常年气温近30度,刚预制好的混凝土温度甚至高达40度,针对赤道高温地区混凝土塌损严重等技术难题,田向斌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对配合比进行研究,力求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及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胶凝材料用量。

“仅此一项,我就做了80多组试验,现在石粉比例为30%,在不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减少水化热,大幅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更主要的是,能节约大概100多万元的成本。”杜云飞自豪的说道。

与此同时,田向斌还遇到了一项难题——长距离混凝土运输防凝固,由于当地没有搅拌船,无法直接在海上预制混凝土,只能采用陆上预制,用船舶运输到施工区域浇筑的方式,预制好的混凝土光水上运输就要3个小时,且无法中途搅拌,而混凝土一般在120-180分钟后就会凝结,无法进行浇筑,特别是高温天气更加快了凝结速度。因此,要求混凝土在无搅拌的情况下,至少3个小时不能凝固,对混凝土质量要求非常高。

当然这些问题难不倒他,他每天做十几组试验,连续一个多星期加班到后半夜,在做了一百多组试验后,终于配置出满足要求的混凝土,保证了“海上长距离运输混凝土现场浇筑吊罐工艺”的可行性,节约船舶租用等成本1012.17万元人民币。

“认识我的都说我是“玩泥巴”的,除了拌灰就是压块,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就是要在“玩泥巴”这个行业里,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田向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