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食管癌的发病大国,每年新发食管癌患者占全世界新发患者的50%以上,也就是说,全球一半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发病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近年来筛查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早期发现的患者仍需接受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如何在确保肿瘤切除彻底的前提下,用规范化的手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术后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始终是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充气纵膈镜、内镜ESD、及机器人微创术是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手术方式,它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已经甚至正逐渐改变着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前景。
经过全世界食管外科医师的共同努力,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从开胸到微创,发展至今成为卓有成就的学科,其围手术期病死率从最初的90%以上,下降到了目前的2%以下。然而,由于食管解剖位置深,生理环境特殊,即使在今天,食管癌外科手术仍然是相对复杂且颇具挑战的外科手术,正如马少华院长所说“谋定而后动”,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每一个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食管癌是“吃”出来的吗?
食管癌会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
食管癌什么情况下要切除食管?
为什么食管癌手术常用胃代替食管?
欲知答案,
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
2025年4月23日(周三)15:00-16:00,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将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马少华作客直播间,和网友朋友们交流互动,回答关于食管癌治疗的相关问题。欢迎大家届时观看!
名医简介
马少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临床外科杂志》、《Thoracic Cancer》、《中国肿瘤防治杂志》、《肿瘤防治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第8届编委会编委,北京市科协数字组织人才系统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等。
荣誉成果:临床工作以胸腔镜及机器人微创为核心,开展胸部肿瘤综合诊疗。技术突破包括:①提出胸腔镜下食管“翻滚式游离”的方法,明显改善手术显露视野,简化手术流程,同时还在快速康复的基础上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②开展“假系膜悬吊法”清扫食管癌左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既降低了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又提高了该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③在北京市率先开展机器人胸外科全病种微创手术,引领胸外微创手术3.0时代的发展。提出并建立“以临床研究驱动胸部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新范式”,并获得北京市卫健委重大项目资助,牵头引领不同专业领域以临床研究为抓手,解决胸部肿瘤诊疗领域的关键技术节点问题。
擅长领域:以微创手术为核心,开展胸部肿瘤治疗工作与临床研究,尤其擅长机器人胸部肿瘤手术,包括食管癌根治、解剖性肺段、肺叶及纵隔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