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2月6日电(刘思琪/文)刘世鼎,现任中国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传播学教授、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博士毕业于英国西敏寺⼤学,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多年来,他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2003年,他从伦敦来到才刚刚开始起步的澳门大学任教,至今已过了21年。在致力于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与对话的同时,他始终认为,教学是一个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教学的目标是鼓励与培养学生理解、应对并改变日常生活情境的能力。虽然教学看似常规、微观、琐碎,却是培养下一代是否有创意、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任务。

在学生心中,刘世鼎是一位青春永驻的好老师。他的课堂永远会蹦出新鲜的话题,永远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精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刘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小秘密: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的反思性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分享和彼此调整的过程。在课堂上,刘世鼎的教学策略是动态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反响是他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的关键因素。比如,在澳门大学是用英语授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世鼎会选择通俗易懂、接地气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以解决非英语母语学生的学习障碍。此外,在讲授比较抽象概念性内容的时候,他将内容根据难易程度及话题的深浅进行拆解,以多媒体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让最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刘世鼎说,教育应该将“学以致用”这四个字贯穿始终,其中将易于理解且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纳入课堂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让学生能够以个人化的方式与自己的生活、兴趣、关切和经验建立联系,这样,复杂的学术概念就变得生动有趣多了。

长期以来,刘世鼎笔耕不辍,从教学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回到教学中,再到实践中去,反反复复,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研究领域覆盖跨学科的诸多文化及社会现象。为此,多年从事理论研究的他深知学术是枯燥的,但对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则是丰富和生动的。他开展了一套基于探究跟摸索的动态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合作以及对媒体文化现象的具体分析。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他设置了任务,鼓励学生根据任务和课程内容来设计自己的研究计划,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方式来将课程中所学到的概念具象化、具体化。为了保证孩子们“不跑偏”,刘世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跟进每个学习小组,指导他们如何查找、搜集和应用学术文献,如何寻找合适的话题,以及如何把学术概念应用到具体现象的解释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指导下,学生们的成长是迅速的,然而相比普通的教学方式刘世鼎却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训练他们的辨识能力。学生们能够在结课时,通过学术概念来分析日常生活现象或热点话题,这样的能力是普通授课方式所达不到的。刘世鼎坦言,当看到学生在对时事或日常经验的分析变得更加自信时,他认为自己的教学很成功。特别是每次结课看到学生们滔滔不绝、更有自信的样子,他的评价是“甚为欣慰”。

通过频繁互动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到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再到通过团队完成任务树立学生的合作与责任意识,刘世鼎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单向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够主动想问题、有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栋梁之材。他认为面对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年轻人更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特性跟判断力,才能有效面对这一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他说,成人更要成才,成才国家才能有未来,这也是他能够坚守讲台,并以此为荣、以此为志的朴素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