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院长常国胜的主持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盛宴”在炎炎夏日徐徐展开。这场会议共分为上、下两场,分别邀请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院长耿耀国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以不同的方式对疑难案例进行案例研讨和督导。

  

 

  耿教授以现场访谈的形式进行问诊和搜集资料,季教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会诊,会后这两位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参会的的心理医院医师、心理治疗师、护士和部分心理社会工作者都表示受益匪浅。

  一位13岁的男生白某,自幼聪颖,父母娇惯,2位姐姐也一直让着他。学习对白某来说不是难事,不怎么费劲就能取得好成绩。2年前白某喜欢上了打游戏,对学习的事情就不怎么上心了。一次偶然发热,心疼坏了父母,赶紧给白某请假,以便在家安心养病,即便白某躺在床上一直玩游戏,父母也觉得可以通融。好不容易父母盼着白某的病好了,可以回去上学了,但白某却不愿意到学校去了,接下来反复的低热、头痛、胃痛、肚子痛……

  自此白某上学间间断断,他的父母带他踏上了漫漫求医路,把能做的检查都查了,没什么大问题。不久前,一位医生推荐白某父母带白某到心理科治疗看看,于是,白某父母抱着试试的态度,带白某来到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住进了心理一病区。

  经过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院长耿耀国教授对白某从专业的角度循序渐进的问诊后,了解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白某来医院主要想解决“低热、头痛、胃痛、肚子痛”的问题,这些表现已经反反复复2年了,在谈到上学问题或者在学校就读期间,这些表现很明显,在家中不用上学的期间,这些表现基本消失。

  白某本人对自己的种种身体不适并不担忧。

  白某会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忧虑,讲自己不想上学,因为成绩有可能会很差。

  还有一位16岁的女生李某,1年前有一次和同桌发生了矛盾,自此便对同学间的相处产生了回避,生怕自己在和同学交谈的过程中犯错,怕同学们在背后嘀咕自己,慢慢的,开始独来独往,即便在家的时候话也很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某一开始正常听网课,但不交作业,逐渐网课也不听了,每天只是呆在房间里不出门,饭菜也是家人放在门口,李某端到自己房间吃,家人发现李某凌晨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作息不规律,有时李某会对母亲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觉得生活很没意思,母亲很担忧,但也无可奈何。学校通知5月6日返校上课,5月5日下午,父母要求李某准备上学所需的物品时,李某情绪激动,试图用小刀划伤胳膊,说不愿意到学校去,不想面对同学们,把父母吓坏了,不敢再提返校的事。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对小李的访谈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了解到:

  小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没有按照学习安排进行,而是呆在房间用手机看自己喜欢的、关注的内容,作息严重不规律,打乱了生活节奏。

  小李经常会回想起和同学之间闹矛盾的经过,觉得同学关系很复杂,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

  小李说自己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是因为想逃避同学关系,怕他们“揪住自己的小辫子”不放。

  白某和李某,他们属于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带他们来我院就诊时都提到了想通过治疗让他们愿意去上学,但通过两位教授的精神检查和访谈了解到,他们不愿意上学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则各有不同。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成人不同,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并不会像成人一样表现出不开心、烦躁、担忧、肌肉紧张、坐卧不宁等症状。因为青少年对情绪体验不深刻,表达不出自己的情绪,但多会表现出躯体不适的症状、情绪和行为不稳定以及易激惹的症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造成精力体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出现不愿上学等多种问题。

  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院长常国胜、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院长耿耀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均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药物干预,尤其需要心理治疗的干预,在适当时机要及时介入。

  不管你想不想长大,生活都在继续,你要随着计划走,而不是随着感觉走;遇到困难不回避,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旁人的心理;就像我们日常走路一样,一直回头走不好路、一直看天也走不好路,在生活中,不追忆、不迷茫,过好当下每一天。正如唐朝诗人孟郊所讲:“万事须己运,他学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胡光华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