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下旬,福建中医药大学“参生不息”团队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下“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在柘荣县英山乡的相关合作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此次调研旨在践悟“新质生产力”形式政策下,深入探究当地道地产业如何从技术、人力等元素布局新发展,激发新质战斗力。

柘荣作为积淀200多年太子参栽培历史的参乡,全县年产量可约占全国太子参总产量的一半,多地90%以上的农民均从事与太子参相关产业。近些年,种植村更是紧随时代步伐,打造数字乡村,注入“科技”,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以“土特产”实现了“后发超越”。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柘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仍面临着数字鸿沟现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传统产业转型难等现实挑战。因此,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振兴的重要动力,进而解决乡村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新机遇的现实需求便成为众多学子思考和实践的时代命题。

调研团队对当地企业和资深太子参种植户进行详细访谈,通过走访太子参组培室、种植大棚和田野地头,与企业专业技术团队交流等实践方式,深入了解当地政企在抢抓重大战略机遇、谋深谋实产业发展举措的合作成效。同时,成员将以形势政策为切入点,对现阶段当地产业生产力的新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地农村现状,以农业生产智能化、乡村治理智慧化、乡村人才复合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四大方向为着眼点,深入探究柘荣一皿参“提气”参产业,一根参撑起千万家的振兴典例,进而从高创新科技、高素质劳动力、高质量农业发展和高绿色含量等多层次角度深刻体悟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内涵新特征。

此次调研活动进一步丰富调研团队的实践经验,同时,更帮助成员在知行合一中充分论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遵循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生产力的探索,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思想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为政策的具体落实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此外,在实践中,团队更是感受到青年学子的挺膺担当。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创新的群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更应激发新质战斗力,响应时代科技人才呼唤,敢作顺势而为,敢下科技创新“先手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肩负起跑好民族复兴“关键一棒”的历史使命。以“信仰”为墨,铺展“实干之纸”,紧握“为民之笔”,书写“当担之责自少年始、我辈当有凌云志”的时代华章。

撰稿人:姚诗琦、李巧琳;指导老师:吴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