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6日电 题:追光逐梦

晨雾未散,钢桁架的轮廓已在熹微中苏醒。塔吊的长臂划破天际,像一枚银针,缝合着云层与大地。工人们的安全帽在百米高空闪烁,恍若星子落入凡间,这里是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施工现场的清晨,是航一人用汗水浇筑的又一个黎明。

混凝土在泵车的轰鸣中奔流,沿着模板蜿蜒成河。技术员攥着图纸穿行其间,指尖掠过刚刚凝固的坝体,触感微凉而坚实。昨夜暴雨冲刷的痕迹尚在,但堰堤未损分毫,这是他们用三天两夜抢修的成果。远处,测量员正俯身校准仪器,镜筒里的世界被压缩成一道精准的刻度,而刻度之外,是无数双熬红的眼睛撑起的质量长城。

食堂的蒸汽总是准时在六点升腾。面点师傅掀开笼屉,白雾瞬间吞没了半间板房。“得让娃们吃口热的”,他操着地方口音念叨,将第一笼包子端给彻夜盯仓的浇筑班组。酱肉馅的油香混着水泥尘屑,竟奇异地调和成工地上最踏实的味道。有人蹲在料堆旁囫囵吞咽,有人端着饭盒眺望刚合龙的桥段,钢筋铁骨间升起的烟火气,比朝阳更早烫暖这片土地。

夕阳西沉时,焊花成了最烈的花火。老师傅带着徒弟攀上钢梁,电弧闪烁的刹那,面具后的眼眸比焰光更亮。“焊缝要像绣花”,他总这么说。于是年轻人在灼热里学会了耐心,让每道熔池如银线般缜密交织,将山河万里缝进工程的肌理。当最后一道焊痕冷却,远山已缀满星子,而他们用灯火续写了白昼。

这是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建设者的日月,是他们以经纬为诗,以墩柱为韵。当未来一辆辆列车呼啸着穿过他们托起的桥梁,当运河载起千吨货轮驶向蔚蓝,那些嵌进混凝土的晨昏、那些刻进钢骨的匠心,自会成为大地最沉默而永恒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