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6日电 题:与世纪工程同频共振

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平陆运河企石枢纽建设现场,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成交响乐。郑大治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手持无人机遥控器小心翼翼的调整着飞行路径及拍摄角度,镜头下是企石枢纽各个角度的影像。

作为驻守项目两年的宣传干事,他的相机已经累计拍摄10万余张影像,写下上百篇工程纪实。在今年泄水闸通水的攻坚期,郑大治提前爬上十几个塔吊分别“踩点”,最终确定了最佳机位。为捕捉混凝土浇筑前后的直观对比,他将三脚架固定在塔吊作业平台,用延时摄影记录下施工过程。

翻开郑大治的工程记录册,时间轴清晰标注着每个关键节点:企石枢纽底板混凝土浇筑、下闸首中墩封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泄洪闸通水……他硬盘里林林总总的影像档案,详细记录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的每一幕,这些素材也成为项目部宣传报道的宝贵素材。

高温期时,郑大治策划的“送清凉”系列报道没有停留在物资发放场面,而是深入挖掘建设者故事:测量员被汗水浸透的工装一天结出盐霜、施工员在40℃舱面作业后连续喝下2瓶矿泉水……这些细节源自他参与慰问时的观察。

随着工程推进,郑大治的记录方式也在升级。他协助项目团队建立的“数字孪生智慧运河”影像数据库,不仅存储施工画面,更通过VR技术实现远程巡检。在泄水闸通水关键期,他操作无人机拍摄的360度全景视频,使千里之外的专家能“亲临”现场指导。这种创新让他感慨:“记录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更要成为工程进步的推动者。”

如今,郑大治的镜头还在继续追踪着现场的工程节点。他的电脑桌面上,一份名为《通江达海倒计时》的专题策划正在完善,这是他对未来全线通航的献礼,也是一名工地记者对世纪工程最赤诚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