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黄骅港的海风裹挟着寒意,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9号10号泊位项目部的食堂却暖意涌动。餐台上,晶莹饱满的盐水虾泛着诱人的光泽,浓油赤酱的京酱肉丝香气扑鼻,金黄的辣椒土豆片镬气十足……这桌荤素均衡的晚餐,是建设者们一日奋战后最直接的慰藉。
食堂的温暖,始于每日破晓前的严格把关。后勤老师傅孙云城总是第一个抵达食堂,手持清单与送菜人员逐箱核验:蔬菜是否带露水、肉类检疫章是否清晰、水产是否有弹性。“食材新鲜是安全的底线,隔夜菜绝不能端上桌”,他常指着台账说,“从农田到餐桌,每道关都得钉死钉子”。
菜单设计更是充满巧思。孙师傅提前一周便与厨师团队研讨,既参考食堂管理办法的膳食标准,又结合职工建议箱里的“舌尖心声”。例如京酱肉丝增咸香满足北方职工口味,盐水虾保留原鲜照顾沿海习惯,辣椒土豆片则特意调整辣度层次,让天南地北的建设者都能找到“家乡味”。
后厨的忙碌自有章法。厨师团队坚持手工切配:“机器切的土豆片厚度均匀,但手切才能顺纤维保脆感”;酱料坚持古法调制,豆瓣酱需发酵满90天,卤汁用老汤打底;火候精准到秒,爆炒类控制在两分钟内锁住汁水,炖菜则文火慢煨两小时以上。
这种匠心甚至延伸到特殊关怀。遇到职工感冒,食堂会熬制姜丝可乐;深夜加班团队归來,保温柜里永远有热汤面;生日当天,一碗卧着荷包蛋的长寿面总会准时出现。项目部食堂的温度,直接关系现场的热度。
随着热菜上桌,食堂化作情感枢纽。新员工指着辣椒土豆片感慨:“这味道让我想起母亲的手艺”;技术员尝了口盐水虾连连称赞:“虾肉弹牙,火候到位!”;就连常抱怨食堂口味重的老班长,也对着京酱肉丝竖起拇指。
这种凝聚力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正如孙云城所说:“咱们锅铲挥得好,兄弟们才能撬动更多万吨泊位!”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