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多,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食堂后厨响起规律的切菜声。刘师傅立于案前,手中的菜刀与黄心土豆默契共舞——切片薄如蝉翼,切丝细可穿针。簌簌落下的土豆丝很快堆成小山,每一根都保持着均匀的毫米级粗细,这是机器无法复刻的手工温度。
三年前,刘师傅注意到职工们结束高强度工作后普遍食欲不振,便决心从最普通的酸辣土豆丝入手改良。他坚持选用黄心土豆:“这种土豆淀粉含量适中,口感更爽脆”。拒绝机械加工,他相信手切能最大限度保留土豆纤维结构,使成品既有脆感又不失韧劲。
他对于调味品的处理更见匠心,泡椒需用传统陶缸腌制半月以上,让辣味层层渗透;山西老陈醋分三次淋入,第一次炝锅激香,第二次中途提酸,第三次临锅增醇。火候的掌控更是精准到秒:“两分半钟是临界点,短了生涩,过了软塌”。这道看似简单的菜品,背后是上千个日夜的反复调试。
“职工们流汗拼搏,我得用饭菜把元气补回来!”刘师傅抹了把额角的汗珠,目光扫过灶台旁的职工口味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地职工偏好——川湘籍爱猛辣,江浙好微甜,北方同事钟情酸香……他将这些需求融入烹饪,甚至为肠胃不适的职工专门开发少油版土豆丝。
当金黄的土豆丝裹着红油泡椒出锅时,撒上的那把葱花不仅是配色点睛,更暗藏小心机——葱白段增香,葱叶碎提鲜。常有职工打趣:“刘师傅的土豆丝能吃出三层味道,第一口开胃,第二口解乏,第三口直接想家。”
这道成本不足五元的家常菜,如今已成为项目部的“精神符号”。新员工入职第一天,部门领导会特意推荐:“去尝尝刘师傅的土豆丝,那是咱们这的迎客菜。”而每逢攻坚节点,刘师傅总会主动加炒二十份土豆丝送往现场,让加班的同事也能感受到来自舌尖的鼓舞。
“食堂灶火连着工地烽火,职工胃暖了,心就稳了,战斗力自然满格。”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分公司的职工更加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工作起来也更加有干劲。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