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19日电(通讯员:肖峰)初秋的漢江,宛如一條碧綠的綢帶,在荊楚大地上蜿蜒流淌。江水清澈見底,流速平緩,陽光灑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在漢江潛江流域興隆至蔡甸段狗頭灣灘段,一群青魚優雅地遊過,它們的身影在水中劃出優美的弧線,在倒映著藍天白雲的江面上漾開淺淺漣漪。不遠處,數艘工程船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航道整治作業,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畫面。

漢江興隆至蔡甸段2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是湖北省水運重點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中交三航局負責施工的狗頭灣灘段,主要承擔整治工程、護岸工程和生態工程三大任務。專案建成後,將極大完善腹地綜合運輸結構,為構建長江水系高等級航道網路注入新動力。
然而,這個利國利民的工程面臨著一個特殊挑戰,專案施工區恰好位於漢江潛江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這裏不僅是青、草、鰱、鱅四大家魚棲息的家園,更是它們世代繁衍的“產床”。如何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不驚擾這些水中生靈,成為專案團隊必須破解的生態難題。
每年3月至7月,是四大家魚產卵的高峰期。而航道整治中的炸礁、疏浚等關鍵涉水工程產生的振動、噪音和水體擾動,將直接影響魚類聚集、交配與產卵,甚至導致魚卵和幼魚大量死亡。施工時間與魚類繁殖期的衝突,成為擺在團隊面前的第一道關卡。
面對這一難題,專案負責人李帥帶領團隊展開了為期數月的實地調研。“我們必須瞭解魚兒的習性,才能找到與它們和諧相處的方式。”李帥說。團隊通過常規水文測繪與人工實地勘察,識別出岸邊淺水區、水生植物密集區等可能作為魚類產卵場的區域。結合長期水質監測與魚類活動記錄,繪製出一張清晰的“生態地圖”,準確標出了魚類產卵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等敏感區域,並果斷將其劃為施工“靜音區”。

基於這份珍貴的地圖,專案團隊精心編排了一場與魚兒的“時空對話”。在4月至6月的產卵高峰期,他們將炸礁、疏浚等高幹擾作業巧妙“繞行”,精准調度至遠離主要產卵場的河段;而在魚類活動相對低迷的降雨渾濁期,則適時加大作業強度。通過優化施工流程,團隊嚴格避免在兩岸敏感區同步展開高強度作業,如同為魚兒創造了一個安全的“育嬰室”,最大限度減少了疊加干擾。
除了在時間上精准調度,團隊還對傳統工藝進行了生態化改造。傳統的拋石護岸工藝精度難以保證,石塊入水衝擊能量大,不僅造成材料浪費,更可能破壞魚類棲息環境。
“我們經過多次試驗,效果都不理想,石塊像是‘不聽話的孩子’,一入水就‘亂跑’。”專案總工程師陳磊坦言。面對挑戰,技術團隊沒有氣餒,而是通過反復試驗,最終通過技術優化得出一套“提高水下拋石施工驗收一次合格率”的技術成果。

這項創新技術通過建立拋石運動軌跡模型,結合GPS系統及拋石網格圖進行精確定位,對船舶位置、拋投角度和下落深度進行三重控制,確保石塊精准落至設計網格內。同時,通過控制拋投高度和採用緩衝裝置,有效減小石塊入水衝擊能量和懸浮物擴散。這套技術讓施工效率提升了30%,更實現了“方量零浪費、生態零打擾”的目標。
在工藝改進的同時,專案還強化了全方位的污染防治措施。每艘施工船舶都配備了油污水收集罐和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建立“收集—暫存—轉運—處置”的全鏈條閉環系統,確保“一滴污水不入江”。此外,專案還編制了詳細的應急預案,配備充足的應急物資,加強演練,與地方政府、海事部門實現聯動,構建起全方位防範環境風險的堅固防線。
最新的監測數據顯示,施工期間,漢江相關河段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四大家魚的種群數量穩定。專案團隊通過科學增殖放流,持續修復水生生態,用智慧和嚴謹的態度,真正為漢江魚兒按下了“靜音鍵”。

在專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漢江航道整治工程與生態保護實現了完美平衡。站在漢江岸邊,可以看到江水依然清澈,魚兒依然自在遊弋,施工船隻井然有序地作業。
“看到魚兒在我們的施工區域附近自由繁衍,我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李帥望著平靜的江面,欣慰地說。這句話,道出了所有建設者的心聲,也詮釋了新時代工程建設者對自然的敬畏與責任。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