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拖着行李箱站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雄安未来科创城项目部门口时,谢天没想到迎接他的不是工位电脑,而是满地打包箱和忙碌穿梭的身影。这个本该安静的收尾期项目部,正上演着一场热火朝天的大搬迁。

“新来的兄弟,搭把手!”试验室主任董号卫的招呼声穿透嘈杂。谢天放下行李,接过胶带封箱时,指尖触到资料堆里冰凉的金属,是把被遗忘的卷尺。这偶然的发现,即将成为他融入新集体的钥匙。

穿行在临时板房间搬运物资,谢天意外获得了认识项目部的独特视角。他记下财务科标签的箱子要防潮,工程部的图纸箱需轻拿轻放。当同事为如何摆放新办公室发愁时,他举起卷尺:“让我量量看!”这个举动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接下来的半天,谢天化身“空间侦探”。他跪在地面测量墙角弧度,踮脚核算窗台高度,甚至记录不同时段阳光照射角度。电子平面图上,他标注出“财务室需避光位”“工程部要靠窗协作区”等,当最后一张工牌按规划挂上隔断时,整个空间像精密仪器般严丝合缝。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对公共区域的安排。测量茶水间时,他发现多出15厘米空隙,便提议增设共享书架;走廊宽度足够,他设计出可移动的白板墙。这些细节让老员工们感慨:“这新人眼里有光!”而谢天在验收时悄悄调整了自己的工位,把靠窗位置让给常画图的工程师。

当项目部恢复正常运转,同事们为他举办欢迎会时,谢天捧着那把卷尺说:“这把尺子量出了我的入职礼,它让我明白,最好的融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价值。”

这场搬迁,让谢天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共建者的蜕变,那把陪他一起的卷尺静静的放在那里,仿佛在述说:有些课程永远不在培训手册里,它藏在每一段共同经历的烟火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