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黄骅港,海风裹挟着煤尘掠过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国能五期项目施工现场。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马政第一次踏足这片钢铁丛林时,课本上的理论瞬间被现实撞击得粉碎,高耸的筒仓下,吊车巨臂与运输车流交织成精密而危险的舞蹈。这个戴着崭新安全帽的青年不会想到,未来三个月将完成从学子到安全守护者的淬炼。
入职首日,导师指着筒仓顶部的作业平台问:“按照规范,这里该设置几道防护?”马政流利背出标准答案,却见导师摇头:“规范是底线,但真正风险在动态变化中。”随后展示的隐患让马政汗颜:一根临时电缆穿过积水区,焊机接地线虚接如蛇蜕皮。当晚他在笔记里写道:“安全管理的战场不在文件柜,在每寸移动的阴影里。”
首次独立巡查时,马政发现桩基工人未设置隔离围挡。他照本宣科地指出违规,却遭遇软钉子:“小马同志,我们三十年都是这么干的。”悻悻而归后,导师带他重返现场,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蹲下身:“老哥,您看这泥浆池深度两米,万一孩子跑过来……”老师傅神色骤变,当即整改。这场经历让马政明白:“安全规则需要翻译成生存智慧。”
三个月里,马政养成独特工作律动,清晨对照施工图预判风险点,午间跟踪高温作业防护,傍晚复盘隐患闭环。他发明了“颜色管理法”,即红色标签贴紧急隐患,黄色标待整改项,绿色记优秀实践。最令他自豪的是推动“安全晨会五分钟”,让工人用方言分享险情经历,这些鲜活案例使培训效果提升三倍。
如今,马政的安全帽已布满划痕,但他视之为勋章。当新实习生追问“如何忍受日复一日的巡查”,他指向筒仓外壁的标语:“每道焊缝都关系百年工程,每个疏忽都可能摧毁无数家庭。”
黄昏时分,马政站在百米高的筒仓平台俯瞰:卡车如甲虫般有序穿梭,焊花在暮色中闪烁。他想起导师的话:“安全员是工地的脉搏,跳动无声却维系生命。”这一刻,他彻底理解了自己的使命,不仅要堵住每一个漏洞,更要在每个人心中筑起敬畏的堤坝。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