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三个月前的的永定河畔,四十度高温炙烤着堤岸。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永定河项目部安全总监盯着秒表,看着抢险队员在模拟管涌点堆起第三层沙袋,这场代号“护堤-2025”的防洪演练,正以近乎严苛的标准还原着可能的险情。三个月后,当暴雨夜真实洪水来袭时,这群建设者用行动证明:平时的汗水,就是战时的铠甲。
演练设计者摒弃了传统“剧本化”流程,采用双盲测试:突击发布险情通知,临时划定责任区段。技术组需在10分钟内完成水文数据测算,抢险队则要在半小时内筑起50米临时子堤。最考验人的是管涌处置环节,队员需在齐膝深的水中精准定位渗漏点,用反滤围井法分层填压砂石。现场指挥田红涛说:“我们要让肌肉产生记忆,就像消防员听到警铃本能冲锋。”
8月12日凌晨,雷达图上的紫色雨团笼罩房山。项目经理宋军的手机响起防汛预警时,项目部已自动启动应急机制。抢险队按预案分组奔赴南章客险工段,车灯刺破雨幕的瞬间,队员发现真实水位已超过演练标记线20厘米。“加高防浪墙!”队长嘶吼着带头跳入水中,其余人迅速用连锁式传递法投送沙袋。这种在演练中重复过百遍的动作,此刻成为本能反应。
除了人力防守,河岸埋设的12处智能传感器成为决胜关键。这些设备实时回传流速、浊度数据,当某段河道浊度突然飙升,系统立即预警“堤基渗漏风险”。技术组据此调整抢险方案,避免盲目封堵导致压力转移。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使险情处置效率提升三倍。
演练初期,沿岸村民只是远远张望。当看到建设者连续48小时值守后,多位村民主动送来姜汤和手电筒。这种互动催生了“企地联防”机制,项目部培训村民组成巡查小队,配备简易雨量筒和报警器。在后续暴雨中,这些“民间哨兵”最早发现三处滑坡征兆,为抢险赢得宝贵时间。
如今,永定河已恢复平静,但项目部荣誉室新增的锦旗旁,多了一张特殊照片,暴雨夜中,抢险队员浑身泥泞却目光坚定。这张照片的注释写着:“演练场上的每一滴汗,都会在危机时刻化作守护人民的盾牌。”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