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赤道阳光如熔金般倾泻在印尼中爪哇的海堤项目现场,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印尼三宝垄项目部的中国籍技术员抹去淌进眼角的汗珠,看着当地工人阿里夫举起空杯,用刚学会的中文连喊“好喝”,不禁笑出声来。这场跨越纬度的温情互动,源自项目部厨房里那口昼夜不休的绿豆汤锅。
常年高温高湿的环境让中国员工备受煎熬,而本地工人却似有耐热天赋。项目部没有因这种差异忽视关怀,反而从中找到切入点:既然绿豆汤是中国消暑良方,何不用它搭建情感桥梁?大厨反复试验后推出双版本——针对华人职工的清甜款,以及为偏好甜食的印尼工人特制的高糖版。这种细腻考量,让寻常饮品成了文化融合的介质。
每天清晨四点,厨房便亮起灯火。中方厨师老李坚持手工筛洗绿豆,印尼帮厨蒂玛守在灶前精准控火。他们像实验室研究员般记录数据,浮沫打捞三次后汤色澄澈,加冰时机决定口感层次。当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王志铮推着保温桶出现在工地时,工人会主动排成长队,仿佛迎接某种仪式。阿里夫说:“这杯汤让我想起母亲煮的棕榈糖水,都是解暑,但多了被尊重的味道。”
项目部将“送清凉”纳入标准化管理,保温桶放置点位需兼顾施工流线,分发时间避开作业高峰,甚至杯具选择也考虑到穆斯林工人的习俗。这种精细化运营产生意外效益:工人流失率同比下降15%,工期节点达标率连续三个月创新高。正如项目经理所言:“机械可以标准化,但管理要有温度。”
某天正午,技术员发现阿里夫正教本地工人用中文说“谢谢”,简单的绿豆汤,激活了跨文化团队的情感共鸣。当印尼工人把空杯叠成塔形,用蹩脚中文喊“再来一杯”时,他们喝下的已不仅是饮品,而是被看见、被珍视的承诺。
夕阳将海堤染成蜜色,新一轮绿豆汤正在冷却。在这个年均温度32℃的国度,有一种清凉比空调更沁人心脾,它盛在白色纸杯里,用2600公里外的东方智慧调和,让赤道线上的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尊严的光泽。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