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夕阳为崭新的水泥路面镀上一层暖金,铺龙村七旬老人拄着拐杖稳稳走过村口,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再也不用怕雨天摔跤了!”这条由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建设者与村民共同浇筑的“幸福路”,不仅改变了村庄的出行条件,更成为连接企地真情的纽带。
雨季的一天,正在建设文昌铺前中心渔港配套道路的海南项目部,迎来了铺龙村支书叶保劝。原来村里通往外界的主路多年未硬化,“晴天扬尘、雨天成塘”的土路严重制约农产品运输。听着村支书描述老人蹒跚涉泥、车辆陷坑的窘境,项目技术负责人李代亮当即拍板:“渔港要建,老乡的难题更要解决!”
技术员王超带领的勘察小组发现,村小学门口坡陡路滑,老人院落与道路高差明显。项目部迅速调整方案,增加防滑台阶、优化坡度设计,每天定时洒水降尘。施工期间,工人见村民晾晒的辣椒突遇阵雨,扔下工具就跑帮忙抢收;村民则送来冰镇脆李,用质朴的方式表达谢意。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让机械轰鸣的工地充满了人情味。
如今,3.5米宽的水泥路如银色缎带蜿蜒村中,村民的摩托车不再颠簸,运输农货的三轮车畅通无阻。但这条路的意义远超交通本身,村口小卖部进货周期从半月缩短到三天,养殖户能及时向镇里输送活禽,孩子们雨天也能穿着干净鞋袜上学。正如叶保劝所言:“路修通了,心也更近了。”
这条“幸福路”恰似乡村振兴的微观镜像:当大型工程与民生需求相遇,专业力量完全可以通过细节优化实现双赢。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海南项目部在完成主业同时,以额外投入解决村民“急难愁盼”,诠释了“修路架桥即是修心连心”的深层价值。道路竣工当晚,村民自发在路口挂上横幅,“路通人和百业兴”,七个字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终极意义,路的尽头,永远是百姓的幸福。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