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在巴新东高地凯南图矿区的晨雾中,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巴新项目部自卸车班组长奥托的指尖正掠过一张边角起毛的《3W风险评估及安全行为观察表》。工友的玩笑未能扰动他的专注,三年来,这张表格已从机械的填报任务,淬炼成他与危险对话的“语言体系”。

初入矿区时,奥托曾将表格视作行政负担。转折发生在一个暴雨午后,他驾驶的自卸车刹车时出现异常震颤。按照表格栏目逐项记录时间、位置、症状后,维修团队迅速锁定濒临失效的刹车片。这次经历让他顿悟,表格不是文书作业,而是将模糊直觉转化为可干预风险的“解码器”。此后,他坚持在每日6时的班前会组织集体填报,下午作业间隙动态更新,形成安全隐患的“双时点捕捉机制”。

随着项目推进,奥托发现原版表格对当地复杂工况的适应性不足。他牵头优化表单,增加皮钦语注释便于属地员工理解,删减重复条目提升填报效率,增设风险等级可视化标识。迭代后的表格半年内助推隐患发现率提升38%,属地员工参与率增长57%。这张曾被诟病“繁琐”的纸片,如今成为跨文化团队的“安全公约”。

当奥托在项目“安全之星”颁奖礼上接过奖杯时,现场经理卡尼感慨:“毫米级的记录刻度,守护的是生命的无限温度。”这张表格的进化史,折射出海外项目安全管理的深层逻辑,真正的风险控制,始于对日常细节的敬畏。正如奥托所言:“麻烦的不是填表,而是事故发生后追悔莫及的夜晚。”

在凯南图矿区,这张A4纸承载的已不仅是数据。它是经验与制度的结晶,是跨文化团队的共同记忆,更是将抽象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中介。当奥托将今日的表格归档时,新一轮风险预防的循环已然开启,最好的安全管理,永远是下一张待填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