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永定河项目部的会议室里,三十余名工友的目光聚焦在安管员常耀祥手中那具模拟人训练模型上。“心脏骤停后的四分钟是黄金救援时间,我们的双手就是连接生命的桥梁!”这场心肺复苏专题培训,是项目部落实“两进四管”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旨在让一线工友掌握基础急救技能。

“人没了呼吸心跳,靠按压真能救回来?”一位老师傅的疑问道出了多数人的困惑。常耀祥以水泵循环作比:“心脏好比水泵,骤停时血液停滞。胸外按压就是人工泵,维持最低限度的血液循环。”他现场演示定位技巧:双掌交叠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5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针对人工呼吸的顾虑,他特别强调规范操作:“清理口腔、捏鼻封口、平缓吹气,看到胸廓隆起即可,避免气体入胃。”

实操环节掀起培训高潮。钢筋工老张首次按压时手臂弯曲,力度不足;青年焊工小李吹气过猛导致模拟人胸廓未见起伏。常耀祥穿梭其间逐一矫正:“肘关节锁定,靠腰腹发力”“吹气要像吹气球,匀速平缓”。经过三轮练习,工友们逐渐掌握节奏,连续30次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动作日趋流畅。“以前见人倒地只敢打120,现在敢上手救了!”抹着汗水的工友感叹。

这场培训标志着项目部安全管理理念的升级。以往安全措施多侧重于预防事故,如今将关口延伸至事后救援。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心脏骤停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及时CPR可使生存率提升2-3倍。项目部还将配套设置应急药箱、AED设备,并计划每季度开展复训,让“敢救、会救”成为工地新常态。

夕阳西下,工友们手机里存满了操作视频,微信群裡分享着CPR口诀歌诀。这些散落在安全帽下的生命守护者,正用新掌握的技能编织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让“安全救在身边”从口号变成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