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二十五年前,他操纵高射炮的角度刻度盘,如今掌控着起重吊车的操纵杆。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机械分公司吊车司操张志的双手,先后驾驭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国重器",但那份对精度的执着却从未改变。

1996年冬天,这个向往军营的少年踏入了陆军第38集团军。在新兵连,他凭借过硬素质成为高射炮兵一班的一炮手。瞄准、测算、击发——高射炮操作需要分毫不差的精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职业生涯埋下伏笔。一年后,汽车连的成立让他找到新的舞台,从解放卡车到特种车辆,他对机械的掌控力与日俱增。1999年退伍时,党组织鉴定书上"作风过硬、善于钻研"的评语,成为他进入机械分公司的通行证。

初次面对吊车复杂的操纵杆,张志将操作手册翻到卷边。当他发现吊装精度要求与当年炮兵打靶异曲同工时,军营记忆被瞬间激活。在某个海上紧急吊装任务中,吊钩在风浪中摇摆不定,他仿佛回到炮兵阵地:调整呼吸,握紧操纵杆,每一个微操都在与海浪博弈。当集装箱稳稳落定甲板,围观者不会想到,这场精准操作与当年高射炮打靶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

如今,这位走过25年职业生涯的老兵,足迹从天津港延伸到平陆运河,操作过的吊车型号迭代更新,但他始终记得汽车连班长的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不仅成为他培养新人的准则,更诠释了一种职业哲学:所有举重若轻的背后,都是千百次的练习与磨合。

从38集团军的高射炮兵到穿越三大洲的吊车司操,改变的是装备和战场,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正如他所说:“军装可以脱下,但军人的责任感永远在岗。”这种转变恰似建造业的缩影,从人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变的是工具与方法,不变的是建设者们对完美的追求。

在深中通道的晨曦中,信江航电的夕阳下,这个老兵仍在用吊车勾勒着天际线。他的人生轨迹证明,有些精神可以跨越时空,从练兵场到建设一线,永远需要那些愿意将青春献给伟大事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