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海南儋州中兴大街的清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海南项目部测量员王博推着一辆看似普通的小车缓缓移动。车轮碾过施工围挡内的路面,车载设备屏幕上的电磁波曲线悄然起伏。这辆加装探地雷达的小车,正以高频电磁波为“探针”,扫描着地下3米深处的管线迷宫。
“图纸上没有标注国防光缆,但产权单位提示存在。”技术负责人章弘岩的指令从对讲机传来时,王博已调整雷达参数开始复核。屏幕层状反射中突然出现的双曲线信号,提示着一条非金属管线的存在。在37℃高温下,他反复校准数据,最终锁定深度2.7米、与规划管道斜交45度的未知管线。这种探测方式如同给地下空间做CT扫描,相比传统大面积破土探查,既能精准定位,又避免了对路面的破坏。正如章弘岩所言:“过去像开盲盒,现在有了透视眼。”
确定管线走向后,团队调整顶管工作井位置,并开挖探沟验证。当国防光缆完好现身时,所有人才真正松了口气。这次成功避障的背后,是200天来对老城区地下管网的持续摸排。探地雷达不仅缩短了半个月的勘察周期,更从根本上降低了施工风险,毕竟在雨污分流工程中,任何一根被误损的管线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小推车雷达的应用,标志着地下施工进入精准防控新阶段。其测绘数据直接导入施工方案,使工程人员能像查看地图般明晰地下布局。
这种转变带来双重效益:于施工方,减少返工与赔偿成本;于市民,规避“马路拉链”式反复开挖。正如现场工程师的感慨:“以前事故后补漏,现在风险前避险。”
儋州的经验显示,地下管线管理需从粗放走向精密。随着探地雷达、BIM建模等技术的普及,施工团队可构建三维地下管网数据库,实现永久性“数字孪生”。这不仅适用于新建项目,更为老旧城区改造提供技术范式。当城市步履不停向前时,这些藏于地下的“血管网络”,正因科技赋能而变得透明、可控。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