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香港4月27日电(秦子豪)清晨六点,天还没亮,零下25度的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东环地块项目现场就响起了一串“咯吱咯吱”的踩雪声。陈思覃工装下裹着厚厚的军大衣,手持强光手电筒,在施工现场的积雪上踏出第一串脚印。作为长春东环地块项目最年轻的施工员,这个小伙饶是在最寒冷的冬日也闲不下来,在坚实冻土上刷出的日均两万步的运动数据,记录着他的奋斗青春。
“咱们办公室的椅子就是烫人,思覃从来坐不过十分钟。”机电员白路遥看着陈思覃离开的背影,边搓着手边打趣。确实,项目部的工位上很少能见到陈思覃的身影。赶巧的话你能撞上刚从现场回来的他——一身工装和口罩的褶皱里夹风带雪,有时就连眉毛也能挂点白霜,他师父王超提起这事都直摇头:“没见过这么爱往工地钻的‘自热小太阳’,就跟感觉不到外头有多冷似的。”
清晨的钢筋加工棚里,焊花与雪花齐飞。陈思覃巡检到现场西南角时,突然刹住脚步——几个工人正围着台冻僵的钢筋弯曲机发愁。“陈工来得正好!”带班的王师傅搓了搓手,“这铁疙瘩吃了秤砣似的,我们捣鼓了一上午也不见它动弹。”陈思覃摘掉手套,指腹在齿轮箱外壳上停了三秒:“这台机器没换低温液压油,昨晚降温把轴心冻住了,得用热风机缓缓升温化开。”他边说边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气温:“这会儿还只有-19℃,得把热风枪调到60℃间歇吹拂,温度梯度大了箱体可能会裂开。”工人们还在琢磨这比说明书还细致的操作指南,陈思覃已经又跑到材料堆场扛来防冻篷布,手脚利落地给设备搭起临时“暖房”,最后还不忘嘱咐道:“以后机器进场前都得先检查一遍,机械故障耽误干活事小,万一伤了人就不好了,千万注意”。工人们不由得一阵佩服:“我看这工地上的事儿就没有能难住陈工的!”
项目部流传着个段子:找思覃不用打电话,跟着雪地上的“单行道”准没错。自去年12月进场,这个2000年出生的小伙子在东北那由冻土坚冰和积雪构成的“坚硬三明治”上硬是把巡检路线走出了一圈圈的“等高线”——985米的巡检路线一天能走八遍,185个降水井的位置他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来。现场东北角打井立桩的时候,他在寒风中守了整整七个小时,回来摘下安全帽,才发现后面帽檐已经结了俩小小的冰溜子,就连他自己都忍俊不禁。
面对同事打趣他“微信运动常年霸榜”,陈思覃总是轻松地笑着回答:“咱们这行,用脚步量出来的数据最扎实。”除了每天整理出的施工进度文档外,他自己还有一本手写的施工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月7日路面硬化施工进场”“1月13日7:20东南角降水井水位异常”这样的细节。项目生产经理王超感慨:“思覃眼里有活,心里有谱,你问他现场各类工作情况,他都能给你细细地讲清楚,这是他常到现场看,常在手中记才能做到的。”
当春风拂过松花江畔,长春东环地块项目的降水井施工已悄然成型。项目生产例会上,王超举起手机:“思覃今天又是咱项目的步数冠军,咱们非得给他颁个‘冻土征服者’奖!”哄笑声中,陈思覃悄悄把冻红的手藏进兜里——那本施工日志上,他用红笔圈出的下一个节点,正指向四月的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