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科纳克里4月25日电(记者龚全元 通讯员刘志浩 李志明)西芒杜的夜来得总是猝不及防。当最后一抹橘红沉入大海,苍穹中便缀满繁星,宛如无言的卫士,守护着脚下的几内亚,也见证着中国企业和当地人民携手投身基础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不懈努力。
项目是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负责施工的翻车机房。犹记得初抵几内亚时,同事自豪地介绍:“咱负责的翻车机房可是世界级大铁矿西芒杜重点项目,日后开采出的矿石,都得从这里翻卸出港呢!”这无疑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美好蓝图,然而语言不通却成了横亘在中国同事与属地工人之间的一大障碍。
在主基坑底板浇注的关键时刻,中国同事不忘付出良多的几内亚工人,诚意满满地将写有“Ramadan”(斋月)的标签贴在米袋上,满心期待地为他们传递祝福。不曾想,工人们黝黑的面庞却写满了疑惑。原来,他们大多只会当地语言——苏苏语,却无法理解英语和法语。
就在这时,一位中国同事灵机一动,指着日渐西沉的太阳,模仿着人们合掌祈祷的动作:“礼物,这是给工人的礼物。”司机苏莱曼眼睛一亮,率先反应过来:“莱麦丹(斋月)!玛嘎多(礼物)!”整个工人队伍顿时沸腾起来,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一幕也深深触动了中国同事。大家纷纷学起苏苏语:“谢谢”是“伊努瓦力”,“小心”念“多唉”。当夜班师傅说出并不标准的“莫嘞”(朋友)时,工人们眼中闪烁出惊喜,他们也热情地用新学的中文回应:“谢谢”。星光下,中国人和几内亚人的心逐渐连在了一起,无形的默契悄然生长。
一日正午,骄阳似火。现场需在短短三小时内,将主基坑现场存放的数十吨螺纹钢转运完毕。洒水车喷出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不同肤色的工人们,在彩虹下一次次弯腰,又一次次绷直脊梁。
当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时,夜幕已悄然降临,星光洒在工服内衬泛出的盐霜上。黑皮肤的卡马拉和黄皮肤的老严,几乎同时向对方竖起大拇指,无声的举动,传递出对彼此的认可。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经过两国工人的共同努力,如今基坑底板已完成浇注。夜幕之下,主基坑显得璀璨夺目,仿佛成为一座象征几内亚现代文明的图腾。
点点繁星即将见证中国企业承建的港口吞吐矿石的产业新篇。当第一艘满载矿石的货船从这里扬帆启航,浇注在混凝土里的汗水终将化作托起几内亚新生与发展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