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1日电(特约记者 杨俊文)我对济宁医学院,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深情。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济宁医学院”与“医生职业”这两个词,在心里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从公的方面说,作为济宁市教育家协会顾问,我与济宁医学院的缘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工作往来。这几年,我多次走进这所充满青春活力和使命感的医学校园。每一次踏入校门,看到林荫道上捧着书本的学子,实验室里专注钻研的身影,或是报告厅里为医学理想慷慨陈词的师生,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这所学校,就像一座孕育希望的苗圃,不断培育着守护生命的力量,这份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坚守,使我深深地敬佩和感动。
而且,在与济宁医学院的工作交往中,我与原党委书记张建华同志的交集印象尤为深刻。2023年8月,他任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后,我们因工作多次接触,从大型公益活动的统筹协调到具体细节的打磨完善,总能在目标一致的默契中相互支持、紧密配合。他身上那种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医学发展的远见,以及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都让我非常钦佩。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不仅让我们共同筹划的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也让我们在相互理解中建立起了好朋友一样的情谊。我曾为他书写了几幅书法作品,每一幅都饱含着我对他的尊重和赞赏,也蕴含着对投身医学教育事业孜孜以求品格的深深敬佩。
前不久,得知他已调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一职,心中虽多有不舍,但却更是由衷的高兴。我相信,无论是在济宁医学院,还是在更广阔的医学教育舞台上,他都会在培养优秀医者、推动高校医学进步的事业上不懈努力,创造出更加突出的成绩。

从私的方面说,这要从父母的青春岁月说起。父亲1945年入伍,母亲1947入伍,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南征北战。全国解放后,硝烟散尽,1958年,组织上安排他们来到刚建立不久的济宁医学院,成为这里最早的一批学员。父母给我们子女多次讲述过当年的情景。褪去军装的战士,带着战场上的坚毅与赤诚,重新拿起听诊器和解剖图,在简陋的教室里,用那渴求知识的目光和坚定的决心,做到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品学兼优,双双成为了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全科医生。他们说,那时的校园还带着初创的质朴,却处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热忱。老师们手把手地教学,学员们互相切磋,深夜的实验室里还经常亮着灯光,显现着同学们刻苦钻研的身影。
正是这段在济宁医学院的求学经历,让父母从戎马倥偬的战士,蜕变为懂医术、有担当的医者。他们讲第一次缝合高难度手术伤口时的激动,讲老师教导“医者仁心”时的那份郑重,讲毕业后奔赴基层湖区医院,用学到的本领救治微山区父老乡亲的自豪。他们总说:“第一次生命,是离开家乡参加革命,第二次生命,是济宁医学院给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医疗本领。”在他们身上,我们姊妹三人从小就看到了医生这个职业最动人的样子,父母用他们救死扶伤的本领,让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
有了深刻的认识,父母就是我们人生的榜样。后来我去部队当了兵,两个姐姐都在微山县人民医院从事护士职业,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记得我在济宁医学院太湖区新校区建成不久,我就开车带来父母来到了这里,哎呦,瞧他们那个高兴而惊叹的表情哬,连说,真好!真大气漂亮啊!我又拉着他们去了他们曾就读的车站旁边的老校区,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当年在学校里的那些往事,记忆清晰而感慨。最让我动容的,是父母说到当年在这里紧张学习时,我们姊妹三人都寄托在济宁市机关幼儿园,可是受了不少苦。许多时候,在下午幼儿园放学时,别人家的孩子都被父母或亲人领走了,偌大的幼儿园里只剩下了我们姐弟三个,那时两个姐姐才三岁多,我只有二岁。只能在幼儿园大门口,手抓着铁门栅栏向外盼望,眼神是满是委屈,盼望着父母能早一点来接我们回家。因为那时我姥娘还没有从沂蒙老家来照看我们,所以只能等父母结束一天的学业后才能来接我们。每每天都黑了,才盼到了父母的身影。说起那段往事,父母总觉得愧疚。当时我们小,是不理解,甚至埋怨,人家的小朋友为什么能早早地被父母接走,我们姐弟为什么非要等到天黑?当然,现在我们是理解了。不仅理解了,而且对父母充满了崇敬!
这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从小就懂得,白大褂里裹着的是使命,听诊器听出的是担当。当看到医生们在急诊室与时间赛跑,在手术台为生命护航,在病房里对患者轻声安慰,我总会想起父母当年的样子,想起他们从济宁医学院带走的那份初心。这份敬畏,早已超越了对技术的赞叹,它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理解,是对每一位医者用专业与奉献托举生命的深深敬意。
所以,济宁医学院,对我而言从来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它是父母青春里最闪亮的坐标,是承载着一个家庭医学信仰的摇篮。每当走近这片校园,我仿佛还能看到父母年轻的身影,听到他们与同窗讨论病例的声音,那份亲切感,特别温馨。
这份对济宁医学院的深情,也早已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深情。我深知,从济宁医学院走出来的每一位学子,未来都将肩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他们手中的听诊器,不仅是诊断病情的工具,更是连接生命与希望的纽带;他们身上的白大褂,不仅是职业的象征,更是责任与担当的化身。正是这份对生命的珍视、对使命的坚守,才让医生这个职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让我对济宁医学院这所培育医者的摇篮,始终怀抱着一份特殊的敬意与感激。
今天走进崭新敞亮的济宁医学院校区,我的心像一条温暖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我现在居住在济宁医学院旁边的高校生活园里,每当我散步走进校园,我仿佛还能看到父母当年年轻的身影,听到他们与同窗讨论病例的声音。这里的一切,都镌刻着两代人与医学的缘分,这里的学风家风传承,也已融入了到了我们后代的血脉中。
所以,接到济宁市教育家协会会长刘宝之同志给我打来的电话,让我7月17日上午到济宁医学院参加一次交流访问,我心里特别高兴,推掉了原来的安排,马上就答应了。驱车赶到济宁医学院门口,校党委书记卢国华、党委副书记张贤雷和宣传部长张秋生及团委书记等一行人已在等候,互相热情握手问候,倍觉温暖,如回老家。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新上任的济宁医学院女党委书记卢国华。她2020年9月起就担任了潍坊医学院副院长,2024年9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副校长后任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因工作优异,2018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真是一位令人尊敬佩服的女领导干部。
卢国华书记对济宁市教育家协会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对协会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从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她指出,济宁医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希望与市教育家协会继续密切合作与交流,深度融合双方资源,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刘宝芝会长对校领导对协会的高度认可表示感谢,对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高度赞赏。他表示,市教育家协会作为学术性、专业性社会组织,依托“人才荟萃、专家云集、智力雄厚、联系广泛”的优势,始终致力于助推教育、科技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下一步,将加强与济宁医学院在文化两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创新。
座谈会上,双方就举办学术会议、科普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孔子学堂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我与学院团委也商定了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讲座,特别是对有书法爱好的学生建立爱好社团组织,对他们进行专题辅导,使他们在紧张的医学知识学习之余,也得到他们喜欢的书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滋养,拓宽视野,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

按照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周静同志和刘宝芝会长的安排,事前让我书写了两幅书法作品,代表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济宁市教育家协会赠送给刚到任的卢国华书记,以示敬意。我写的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惠风和畅“,一幅是"此心光明"。一笔一画间,都是对卢书记履新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的诚挚祝福,也寄托着对一位到济宁来工作的高校医学教育管理者的欢迎和深切期望。
记得当时写下"惠风和畅"时,笔尖总想起校园里春风拂过柳叶的模样。这四个字,取意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却又不止于对自然风光的描摹。医学教育是需要温度的事业,既要有严谨如手术刀的专业精神,更要有温润如春风的育人情怀。愿卢书记带来的,是和煦的春风——让师生间多些推心交流,让学科间减少界限,让校园里的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每一份困惑都被回应。就像春风吹过太白湖面,终会激起层层涟漪,让好风气成为济宁医学院的土壤,生长出更多潜心治学、仁心济世的医学人才好苗子。
是啊,当我每每在明亮美丽的校园里散步时,我就常想,在人类的长河中,就有这样一群人,身披白衣,心怀仁术,以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在病痛与死亡的阴霾下,为无数生命点亮希望之光,他们就是我们心怀崇敬的医生。
医生这个职业,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神圣而伟大。当病魔肆虐,患者陷入绝望的深渊时,是医生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奋力托举起生命的希望。在手术台上,他们屏气凝神,手术刀精准而稳健,每一次的切割、缝合,都系着患者的生死,稍有差池,便会改变患者的人生。
他们不仅是医术精湛的专家,更是患者的心灵捕手。在医院的病房里,患者们或因病痛折磨而面容憔悴,或因病情恐惧而惊慌失措。医生用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给予患者最温暖的支持与鼓励。他们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细致解答每一个关乎健康的疑问,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驱散了患者心中的阴霾,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如家人般的关怀与呵护,从而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力量。
而写"此心光明"这四个字时,落笔总觉有股力量在笔尖涌动。王阳明先生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喟叹,是一种穿透世事的笃定。医学之路从无坦途,既要应对科研攻关的难题,又要肩负培养医者的重任,更要面对生命教育中的种种考验。这颗"光明之心",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是遭遇挫折时的坚守,更是始终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放在心头的赤诚。这两幅书法作品或许算不上佳作,但却承载着我们全家两代医学人的一份朴素的期待:期待着济宁医学院在"惠风和畅"的氛围里,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家园;期待在"此心光明"的引领下,走出更多有温度、有担当的医者。愿卢书记执此新笔,与全体师生共同书写医学院的新篇章,让那每一页上都写进奋进与荣光。

时光流转,我与济宁医学院的故事还将继续。这份藏在心底的情感,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浓,越回味越觉珍贵。这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奉献者的致敬,更是对所有为医学事业默默耕耘者的深深祝福!
作者:杨俊文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