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写我”是修立老师在中国画研究中的切身体会。他不光自己躬身实践,在教学中也反复强调。我几十年来在跟随修立老师学习研究中,对“以物写我”有一些粗浅的感悟。现不揣浅陋,略谈三点。

江城览胜 2012年 2396x799mm

琼台仙谷 2007年 4124x352mm

(为了观看效果,请将手机横放)

一、要有“我”之修养。

修立老师有幸在年轻时,遇到许多近代艺术大家,如傅抱石、钱松岩、李可染、朱屺瞻、赖少其、石鲁等,与他们或有过朝夕相处的经历,或共同写生、作画并聆听他们教诲。这样的经历使他明白,提高画家的修养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两万三千里写生途中(右一为朱修立)

与可染先生在一起(右三为朱修立)

从前辈那里,修立先生认识到人品即画品。这也是我从他身上得到的体会。

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修养决定其作品的品味高低。修养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画内功夫,技的修养,又要有画外功夫。画内功夫有高低、雅俗之分。画外功夫涵盖了画家的品行、学问、哲思等许多方面。中国画的画外功夫,对中国画的水平影响巨大。有人把中国画看作老人艺术,不无道理,因为中国画的主流是文人画,文人的修养需要几十年的修炼才能有成效。

仿八大山人 2014年 459x322mm

明代文征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人们普遍认为,猥琐之人,笔下难成磅礴之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画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画必媚俗流滑。人品卑劣低俗、胸无点墨者,不论其笔墨技巧如何娴熟,都不可能达到高雅的艺术境界。清代何绍基格外看重书画家的人品,他在诗中说:“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驻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画家人格的修炼,主要在于心灵的净化,胸襟旷达,超然物外。视功名、权势、富贵为身外之物,以虚静之心返璞归真。归隐大自然,让大自然之美陶冶性情,虚静心灵;或隐迹书林,洁然地沐浴书香,从先哲那儿体味人类文化的精要。苏东坡的“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便是此理。

《夏山图》

中国画是有生命的,充满了灵性,或工巧、或冲和、或飘逸、或姿媚、或貌清气健、或超然出尘、或润厚富丽、或不胜罗绮。画山水画实际上就是画“人”。画家的文化素养是画的底蕴。你所画的山水要象征着一种人文精神,是人化了的载体。人的伟大、坚韧、雄浑、沉浮,都是通过笔墨、布局注入在山水画里。山水画里有骨、有血、有气、有节、有情。所以说,画家的修养是“以物写我”的前提条件,你的修养决定着你的画品。

《雨过天晴》

二、要有“写”之能力。

石鲁曾说:“中国画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书画同源,写不好字,就谈不到中国画。中国画必须以书法,以中国特有的笔法来表现的,来作为它表现的根据。如果不讲用笔,那就是其他的画了。”他特别反感用素描加水墨的方法画中国画。潘天寿先生高度重视画家的书法功夫,在浙江美院任院长期间,新招的中国画专业学生的书法课,他亲自上。他说,可以三天不画画,不能一天不写字。陆俨少先生也同样强调:画家的时间为十,要三分画画,三分写书法,四分读书。可见,“写”的能力在中国画中是何等重要。

《雨润》

怎样才能训练好“写”的能力,唯一途径就要研究书法、写好书法。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的用笔能力体现在书写过程中留下的笔痕里。黄宾虹先生曾很自豪地说我的书法比画好。说明他在书法上用功之深。我认为,书法用笔首先要实。要能体会到以柔克刚的运笔过程,把握笔锋在运行中的起承转合,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其次要舒畅,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如行云流水,飘然悠闲、自在。其三,要随机应变,在审美意趣的主宰下,在用笔、结体上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联、起止、正欹、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四,用笔如“屋漏痕”、“拆钗股”、“锥画沙”。

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屋漏痕”说:“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南宋姜夔《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清代书法家朱履贞《书学捷要》说:“拆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锥画沙容易理解,就是说用笔要力透纸背。有人集前人用笔经验总结有一段用笔口诀,我在微信中看到,认为写的很好,现录之: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常年荡漾。惊沙坐飞,孤蓬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拆钗股、屋漏痕。悟得其奥妙,用笔定能通神。

修立老师特别强调书法用笔,讲究写出心意、写出意趣。我认为他在用笔上既有八大山人的圆润内敛,又有董其昌的潇洒飘逸。每张画的用笔随着画的意趣,或慢、或快,或行、或楷、或篆、或隶,行云流水,自然生发。结构推敲上更是匠心独运,画面的每块形、每根线、每块墨、每块色都是随气韵生成恰到好处,挪动一点都会感到不妥帖、不自然。在“知白守黑”、虚实处理上,修立老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画中的空白处不着一笔,可意趣盎然,勃勃生机。让欣赏者有了无限遐想。“此时无声胜有声”。

《华夏自有东风》

书法用笔伴随着中国画创作的全过程,从头至尾都要注意“写”。修立老师对我说过,李可染先生告诉他,山水画的渲染是用笔写出来的。中国画的笔墨,因是书法用笔,所以一笔一画都具有独特审美。

三、要触物(景)生情,有感而发。

清晨静悄悄 2016年 1378x692mm

三十多年前,光明日报刊登了半版修立老师的画,这批画是在皖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田园风情。黄永厚先生写了评论文章,题目是《读修立先生画,让您想家...》。可见画家触物生情,在作画过程中用情深厚,读者自然就有所感受。修立老师近年的画,更是如此。如用心品读,让人切身感受到他走入了静绝尘氛的境界,心灵归于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解除,人在无冲突中自由显现的一种禅意,是精神与灵魂的归处。如苏轼诗中所说“此心初无住,每与物皆禅。”心灵无迁无住,不粘不滞,不将不迎,时间荡然隐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千年不过此刻,太古不过当下。是一种艺术生命永恒体征在山水画中的呈现。

《心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2014年 2337x1216mm

庄子在《心斋》里所呈现出的“一”,实即艺术精神的主客两忘境界。庄周梦为蝴蝶,即“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是主客合一的极致。因主客合一不知有我,即不知有物,而遂与物相忘。王微在《叙画》一文中提出“画之情”,主张山水画家须对自然美发生感情,有所激动,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正是这种飞扬浩荡的神思,推动了他的创作。

《笑对岁月如歌》

(为了观看效果,请将手机横放)

触“物”有感是画家的主观情思与自然景物的交融。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首小令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这九种景物全是马致远此时的心境和情思,应该是“以物写我”的典范。在绘画方面,倪瓒《六君子图》,六株树写出了君子之风。沈周《庐山高》,通过层层叠叠的高山雄姿和清泉潺潺,表达了对老师的景仰之情。石鲁《转战陕北》,抒发了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夺取全国胜利的豪情。

《岁月无痕》

中国画是精神产物,人文素养又是画家的立身之本。“天人合一”的哲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智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开启的众妙之门等等,都属于画家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画家的触物生情与一般人的触景生情是有区别的。他在从事山水、花卉创作中要有明确的立意和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永无止境

山中藏人家 2014年 1792x702mm

黄山长卷 2015年 3630x594mm

(为了观看效果,请将手机横放)

【作者简介】林存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合肥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先后主持、策划了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展及理论研讨会、安徽八老中国画展等多项活动。与武忠平主编的《新安画派》获安徽省社科文艺出版奖(出版类图书奖)一等奖。